四川为民打造“绿色森林” 出台生态文明改革措施58项

2017-09-19 20:41:37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建设“天府绿道”、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关停“散乱污”企业……四川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不断下狠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目前,全省累计出台生态文明改革措施58个大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打响,绿化全川行动扎实开展,森林面积2.69亿亩,覆盖率达到36.88%,提高1.62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长江干流四川段和金沙江流域优良水质率达100%。水电装机容量729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4%,在全国率先实现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主体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 财政支持给重点生态功能区吃“定心丸”

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形成:全省183个县(市、区)都明确了主体功能定位,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空间结构呈现稳中向优的趋势,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清晰。

差别化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出台《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等系列政策,有效发挥了对不同类型区域差异化发展的“指挥棒”作用。2013年以来,争取中央财政下达四川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共96.62亿元,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吃了“定心丸”。

治理体系建设同步跟进。绵竹市、宜宾市南溪区国家级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有序开展,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推进 全省节能环保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成都、自贡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内江、绵阳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2016年,节能环保装备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实现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经济绿色化程度显著提升:建立起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实行。与2010年相比,201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近3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四川省的目标任务,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循环经济发展持续提速:实施全域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2016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6%。

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发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通过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构备案,获批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国家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累计交易量居全国第5位。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数量和年减排量分别占全国的9.7%和11.7%,均居全国第一;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102个、年减排量近280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

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加快创建 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全国第一

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向家坝、溪洛渡、锦屏一二级等一批举世瞩目的水电项目陆续建成投产,2016年水电装机(7096万千瓦)和发电量(2866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1,实现跨越式发展。天然气产量2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8.3%,其中页岩气28.4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5.9%,两项均居全国第2。

全省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2016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4%,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3。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9%,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

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实现新突破。东方电气、成勘院、核动力院等一批重点能源企业不断壮大,已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现代能源装备工业体系,成为全国三大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大型水电、大中型火电装备市场份额分别占全国的50%和30%以上。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圆韵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