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近日获悉,民革四川省委会在今年四川省两会上提交了题为《实施产业融合发展 助推我省乡村振兴》的提案,内容如下: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 助推我省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搞加工、建基地、创品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据调研,近年来我省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现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农业龙头企业887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但在农业产业融合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农业生产与种子采购、种植管理、肥料供应等前端融合较好,但后端融合主要是配合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分装,向后端深加工产业融合的方式少;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示范基地尚未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横向融合不充分;缺乏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方式简单,融合关系不稳定等等。
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延伸农业纵向融合深度
一是构建深加工为中心的农业联合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构建“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加工企业+ +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的农业联合体,形成以加工为核心,供、产、加、销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的组织系统,不仅可避免生产上的盲目性,降低费用,提高整体效益,还可借助深加工龙头企业的科技、管理、资金、渠道等优势,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信息互连互通。农业产业链上涉及环节众多,散户、农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都有从市场上购买服务弥补自身不足的需求。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确立社会化服务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合作社、涉农科研机构、高校专家、新型经营组织等,共同构建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建设社会化服务云平台,收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引导农业生产。
三是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产品品质。大力支持现代先进科技与传统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要为核心企业走产学研道路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当地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土壤保护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整合省内农业、地质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省农村环境分片区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特别要科学合理布局富硒农业产业群,引导富硒各种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还要就不同农作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性和适宜性作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结构,提升单产量。
二、挖掘农业产业资源,拓展农业横向融合宽度
一是促进农业多功能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注重挖掘农村文化景观、农事活动、传统村落等人文乡土资源,开发多元涉农产品;引导传统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积极向“农+旅+养”的多功能产业园区转变,形成以农业为纽带,将旅游、文化、康养等融合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二是加快 “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发展。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农业信息化优惠政策,为广泛开展农业电子商务提供技术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自建品牌电商服务站,或加盟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在县(镇)设立电商服务站;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土地认租”新模式,客户通过在线认租土地,并将认租土地交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管理,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和线上销售。
三是向生物医药行业多维度创新发展。依托我省现有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具有的科研实力,促进农业与生物医药行业融合;充分发挥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在农业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信息服务、成果转化;大力引进生物医药方面的高科技人才,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并在科研资金上向医药与农业相结合的项目倾斜。
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融合发展的精度
一是加大对本土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一系列政策,促进本地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扩大规模;加快土地整理,为集成化运作提供条件;搭建和打通信息平台,帮助企业与上下游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宣传、引导农户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是“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抢抓“一带一路”等政策机遇,学习沿线国家农业加工方面先进经验,注意引进农业深加工企业和农业供应链管理企业。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打破乡镇地域和部门界限,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产业板块为基础,加强相邻村间的资源整合,以各村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有影响力或有品牌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
三是精准对接、以点带面,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增进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形成稳固的农业产业链,从而建立信息共享的沟通协调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