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建立自愿性个人碳收支体系,让公众参与“碳中和”

2021-09-07 14:51:00   红星新闻

究竟什么是数字碳中和?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到了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并以“建立碳排放监测网络、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题进行演讲。在他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有十大关键技术,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都与“数字碳中和”紧密相关,而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五个方面的事情,比如“可以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进程之中去,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


▲王金南

王金南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包括: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清洁能源和智慧储能关键技术、碳捕集和封存规模化关键技术、近零排放节能建筑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工业行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生态固碳增汇关键工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气候弹性和适应机制关键技术。

其中,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都涉及数字行业,而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可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做什么?王金南提到了五个场景:将建立符合MRV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城市的碳中和大脑、支撑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建立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体系,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都是要控制总量。第五个场景则是用大数据来支撑公众参与到碳中和这个进程当中去,“希望建立一个自愿性的个人碳收支体系。”王金南举例说,这个个人碳收支体系将把每一个人的出行用电、用气等等生活的碳足迹、碳排放算出来,然后规定一个人的平均碳预算、配额,将排放量与配额一减,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信用,“把他碳减排的信用,把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他的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联系起来,让公众参与到碳中和里面来。”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