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青:量化个人的绿色价值,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2021-09-07 14:30:00   红星新闻

“现在国家的碳减排任务主要还是以生产端为主,但实际上,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增加非常快,已经占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今日(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南青在谈到双碳目标的实现时说。

在她看来,实现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的方式,包括通过数字化方式,帮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要从消费端倒逼供给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路径图。”


▲蒋南青

比如在交通领域,过去减少碳排放的方式往往聚焦于生产制造领域,但消耗的能源相对固定,使用阶段甚至废弃阶段同样需要低碳理念的管理和治理。

蒋南青提到,目前我国减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生产端。接下来,碳普惠机制要将普通人纳入低碳体系,需要制定建立统一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保证不同参与主体践行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

比如,蒋南青提到,在个人层面,每一次绿色行为都应该被底层平台累积并记录下来,基于统一标准量化为碳减排量,形成个人碳账本。

“个人碳账本可作为未来个人的绿色资产,有望获得公益、商业和政策鼓励性等相关物质、精神和行政激励。”她指出,要设置人们需要的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的优惠,比如将教育、购房等稀缺资源纳入普惠机制激励,进而实现碳减排量的市场化运行。

而在蒋南青看来,量化个人的绿色价值,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她指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垃圾分类,提出建立无废城市,但要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商业模式。

“碳是吸引投资最核心的资源,所有的循环、再生、减排,都需要首先明确和发掘碳的价值。”蒋南青指出,风能、太阳能等前段资源已经被资本市场所关注,形成了投资蓝海,而在“双碳”背景下,新的商业机会正在诞生,更多企业的加入将帮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普惠绿色市场。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