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绵茂公路落差最高、跨度最大的桥梁成功合龙

2020-05-26 10:0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25日上午8时许,随着混凝土输送泵管里的混凝土源源不断地注入钢筋结构里,工人们开始浇筑绵茂公路小木岭大桥最后的2米合龙段。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完成。据了解,这是绵茂公路二期工程第三阶段施工中主体工程完成的第一座连续钢构大桥,同时也是疫情后复工以来主体工程完成的第三座桥梁。

小木岭大桥是绵茂公路控制性节点工程,是绵茂公路落差最高、跨度最大的桥梁。它的成功合龙,将为以后的工程施工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崇山峻岭间 战天斗地搞建设

小木岭大桥长232米,桥面宽9米,桥面距河床100米。大桥跨越清水河,河床宽约63米。受“5.12”地震、“8.13”泥石流和“7.9”洪灾影响,上游沿线泥石流、崩塌发育,沟中乱石林立,冲出的零散大块石随处可见,两岸山体陡峭,基岩出露,山体坡度在68°左右。

“项目部是2013年5月份进场准备开展施工作业的,那时候全线均无手机信号,为施工管理及组织协调、安全保障等产生极大的阻碍。”绵茂公路绵竹段工程项目经理部副经理张浩说,当年7月9日,绵竹遭受50年来最大暴雨的袭击,引发了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项目部场地、设备、材料、工程实体等均遭受毁灭性的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约1亿元。

施工的前期准备毁于一旦,无疑给了工程建设者当头一棒。大自然的破坏力太大,河床被抬高15米,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7.9”洪灾之后,工程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工作是着手进行安全评估,研究是否具备施工条件。

经过一系列前期工作,2015年3月施工队伍进场开始桩基施工,2017年汛期前完成墩柱施工,2018年汛期后开始梁体施工。施工队伍进场以来,工程建设过程中多次遭遇不可抗拒力因素,使得绵茂公路建设险象重生、布满荆棘。

“面对2020年绵茂公路绵竹段要力争实现全线贯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有效组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抓时间进度。”张浩说。

地势险峻处 一桥飞架变通途

绵茂公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是四川省最艰巨的灾后重建工程之一。其中绵竹段全长47.49公里,有42座桥梁、18座隧道,沿线存在崩塌体、泥石流、堰塞湖、不稳定滑坡体等,沿线穿越的地质灾害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影响范围涵盖绵茂公路整个施工区域,绵茂公路的所有施工建设活动,均处在各种地质灾害的阴影之下。由于受地震影响,地质地表条件极为脆弱,而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土石方爆破、开挖削坡等施工作业,更加增加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了灾害的破坏面积。

受施工场地所限,大型机械设备根本派不上用场,全靠工人肩扛背驮。以墩柱建设为例,大桥2号墩桩基位于半山腰上,前期桩基施工机械无法到达,全部采用人工挖孔,钢筋运输及安装全采用人工施工,每天的施工进度非常有限。

“78米高的墩柱,要保持其与地面垂直成90度,施工难度很大。”张浩说,墩柱施工采用液压爬模,工人一模一模浇筑,平均3天至4天一模,要循环浇筑20多次。

从2015年3月到2020年5月25日,5年多时间,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克服诸多不便,终于在山谷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天堑变通途。

王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