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14日,由四川省文物局和巴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主会场活动在巴中举行。期间,四川省文物局分别与四川省地震局、西南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文物防震减灾、地震应急响应处置、文物资源普查,以及文物考古能力建设与文物学科发展等多方面,推动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更好服务于四川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将文物防震减灾救灾纳入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以三星堆博物馆为对象共同试点开展文物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为共同做好文物防震减灾工作,共同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合双方职能职责,四川省文物局与四川省地震局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到要双方将加强文物防震减灾统筹谋划,以及提升文物震灾风险防御能力和文物地震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做好地震部门文物普查工作。
例如,其中提到,双方共同推动将文物防震减灾救灾纳入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指导各市(州)地震部门和文物部门推动文物防震减灾救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文物震灾风险防治和应急响应处置工作机制。
关于提升文物震灾风险防御能力和提升可移动文物防震能力方面,协议中提到共同组织编制《四川省主要活动断层附近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分布图》。对位于主要活动断层附近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开展断层活动性鉴定及精确定位工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提出治理方案。同时,以三星堆博物馆为对象共同试点开展文物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探索震前风险感知、震时应急处置辅助决策和震后结构安全评估与损失测算,并共同推进试点成果的推广应用。
合作建设“四川民族地区文博学术资源共享平台”
共同培养民族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方向本科生、研究生
为共同做好文物考古能力建设与文物学科发展,共同打造科研、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四川省文物局与西南民族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内容,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合作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如双方合作建设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平台或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民族文物考古研究、民族文物保护利用、石窟寺保护研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方向,为科研合作提供支撑。同时,合作建设“四川民族地区文博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技术能力支撑—科研项目扶持”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培养民族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方向本科生、研究生。
此外,西南民族大学利用学科优势,每年面向四川民族地区基层文博单位,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专业干部培养等系统化人才提升工程,重点围绕民族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方向定制培养方案,助力构建高素质基层文博人才队伍。四川省文物局支持省内文博单位与西南民族大学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