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6月11日,成都发布历史最早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部分地方最高将超40℃。高温时段主要出现在 12-19时,预计未来一周高温持续。高温来袭,重点人群如何防护?当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于婵。
“高温来袭,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慢病人群、术后人群等重点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防护。”于婵告诉记者,对于重点人群,高温天气易使人体血管扩张,心脑供血减少,血液粘度升高,血栓形成几率增大,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高温也会刺激呼吸系统,出现呼吸频率加快,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此外,高温会导致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引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
如何有效防护?于婵建议,高温天气,重点人群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为宜,避免空调直吹以及长时间待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早晚应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人体通过出汗散热,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于婵表示,老年人因感知能力下降,对口渴等身体预警信号不敏感,会增加脱水风险。老年人应做到定时定量饮用温开水,每次饮水量200ml左右,避免一次性喝太多,加重心脏负担。
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前应做好身体评估,预估可能出现的跌倒、中暑以及诱发自身基础疾病加重等风险,运动量应控制在平日的70%左右。“对于老年人来说,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平稳的运动方式。”于婵介绍,运动结束后避免立即进入空调房,避免受凉、感冒。
此外,饮食方面,应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进食西瓜、黄瓜、草莓、芹菜、番茄等富含水分及矿物质的新鲜蔬果,有助于降温。根据自身脾胃功能适当饮用“清补凉”,比如薄荷、苦丁茶等凉茶,但应注意不要贪凉,以免伤到脾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