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盘点!今天这些“丝路科技”亮相蓉城

2025-06-11 15:2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中新共育全球首颗红肉猕猴桃品种、中古着力解决两大神经系统疾病问题……6月10日,记者现场探访位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成果展,近距离感受创新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强强联手 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上天”“入地”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2020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要选育并推广优质红肉、黄肉猕猴桃新品种。”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丽华一边展示研究成果,一边告诉小布,中国牵手新西兰研究猕猴桃的渊源始于90年代。“我们在1993年开始和新西兰首次合作研究猕猴桃,培育了世界上首个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打破了世界上只有绿肉和黄肉猕猴桃的格局。”王丽华介绍道。

据介绍,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展资源保存与评价、绿色防控、安全栽培生产和采后贮藏等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德阳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育成世界首个四倍体红肉新品种,红肉猕猴桃种质创制及高效育种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实验室推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推广应用约120万亩,占全国猕猴桃总面积的30%、四川的70%以上,支撑四川成为世界最大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这些成果在国外授权许可11个国家种植3500余公顷,提高了中国猕猴桃产业核心竞争力。”王丽华表示。

除了“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成果外,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问题,此次也带来了他们的科技成果。“我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会议,这次的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可以在大会上给大家分享我们的成果。”据该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Shahwar Yasir介绍,此次他们带来的科技成果主要是针对视障儿童在听力方面的检测。

“我们正在研究雷达吸收材料,适用于飞机上的隐身技术。”天府绛溪实验室研究员Kamran Akbar告诉小布,来自巴基斯坦的他非常喜欢中国,他认为当下就是在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机。此次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对他来说感觉很棒,可以认识到很多飞机制造领域的专家。

还有“高手”! 更多“国产高精尖”正在出海

不仅如此,在现场还有许多正在“走出去”的科技成果。

“这次我们带来了2024年推出的全球首款智能全向抗流行业级水下机器人,目前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意大利、荷兰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渔业养殖、水利水电,船体检测、海事应用、应急救援、科研科考等领域广泛应用。”潜行创新营销负责人杨晓阳介绍,这款机器人主要通过它自己的镜头以及搭载机械臂,帮助人工在水下进行渔业养殖常规检测,保护水下农作物正常生长,以及确保网箱的安全状态。

“这是国内首款全频段的无人机侦测和摄像设备,可以实现20MHz〜8GHz全频段高速无线电扫描。参加此次大会,也希望咱们四川成都优秀的技术,能够帮助更多国家的低空安全。”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任继翔介绍,企业核心研发团队深耕电子对抗技术近30年,掌握相关干涉仪、空间谱估计、相控阵天线、高速宽带数据采集、多路信号分析等无线电频谱监测与测向核心技术,已获得近200项授权知识产权。基于无线电频谱管控及无人机侦测反制技术,公司构建了多场景、多型号的产品矩阵,涵盖4大类共计38款核心产品,实现了电磁空间安全领域的全面覆盖。

据介绍,本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成果展包括四川厅廊道展区和西博城1号馆展区。其中四川厅廊道展区面积400平方米,设置人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5个板块,拟展示26件展品;西博城1号馆展区面积5985平方米,设置四川馆、重庆馆、“一带一路”国家馆、重点省市馆、四川市(州)馆等5个板块,拟展示425件展品。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梓菡 刘星池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