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1日,“2017全国政务新媒体广元行”采风团走进广元市旺苍县五红村,眼前苍山绿水中,一排排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洋楼沐浴在冬日暖阳中,山坡种核桃、中药材、观赏性花木。谁能想到两年前,五红村还是全县重点整治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旺苍县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立足充分发挥“五个一”帮扶力量助力脱贫奔康作用,实现帮扶对象精准、帮扶责任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成效精准,促进驻村帮扶精准化、特色化、实效化,引领山区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整体搬迁 人均建房不超过25平方米
苍山绿水中,一排排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洋楼沐浴在冬日暖阳中,山坡种核桃、中药材、观赏性花木。在旺苍县嘉川镇党委副书记赵斌的带领下,采风团来到了有着地中海风情的嘉川镇五红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谁能想到,两年前,五红村还是全县重点整治的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生态环境脆弱,6个社不通公路,已有的通村路也破烂不堪,农业生产全靠“天关水”,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井去背水和挑水,走读的学生更是每天往返“两头黑”……
全村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26户13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239人,贫困发生率达17%。挪穷窝,斩穷根,是五红村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在推进扶贫工作中,旺苍县充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惠民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在具体的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总结创新了‘五步‘工作法,破解了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赵斌介绍,首先是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解决“究竟该搬谁”的问题。镇村干部逐户走访,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精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2户106人,同步搬迁9户31人。
其次是科学选址,解决“房子建哪里”的问题。通过现场勘测,集中安置点确定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杜家山脚下,并调剂、流转建设用地13亩,破解了搬迁农户宅基地落实难题。在控制面积上,解决“房子建多大”的问题?安置点不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求“舒适够用无压力”,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坚决守住面积控制红线。
实施调控机制 严防群众修房返贫
如何解决好贫困群众搬迁不负债的问题?旺苍县创新实施了“五个一”的调控机制,即“一控制、一负责、一配套、一确保、一优先”。
“一控制”即旺苍县按照《旺苍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选址规划、户型设计、税费减免等方面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经“发改、扶贫、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集中会审后,确定建房控制价格为每平方米800元。
“一负责”即政府投入339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建房平台,硬化村组道路,建设供水工程,架设电力线路。“一配套”即用各类整合资金,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建设村级活动阵地220平方米,卫生室1个50平方米,文化室1个50平方米,健身广场1个300平方米,蓄水池3口300立方米。
“一确保”即人均发放2.5万元建房补助资金,就能入住新房,确保了“不负债”。“一优先”即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共获取劳务报酬126万元。
培育产业 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如何解决“群众能致富”的问题?答案是培育产业。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增收脱贫才是目的。
为此,旺苍县强力推行“四创新”:创新生产资料保障机制。在五红村村民原有生产资料不变的前提下,旺苍县通过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项目,为搬迁户在迁入地户均配套2亩生产用地和0.3亩菜园地,增加了搬迁户的生产资料。
创新产业带动机制,帮助五红村贫困户人均种植核桃树20株,同时引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搬迁农户积极加入核桃种植、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分红、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入社务工等多条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贫困农户有稳定收入。创新就业培训机制,旺苍县根据搬迁农户的文化程度、爱好和特点,因户施策进行技能培训。目前,已有8人从事运输业,7人学会了电焊技术,13人进厂务工,使搬迁农户均有一个致富带路人。
易地扶贫搬迁使五红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华丽蜕变,成为了旺苍县脱贫攻坚大决战的一个生动剪影。而今的旺苍县,百姓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微笑挂在嘴边,幸福写在脸上,所有的贫困户均能实现脱贫。
2016年以来,旺苍精准减贫14625人,17个贫困村顺利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先后接受了国家省际间交叉考核、国家发改委专项稽察、九三中央督导检查和国务院督查,金融扶贫、安居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多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
康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敬铭安 余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