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小餐饮共享“后厨” 成都锦江区全国首创档口式监管

2017-07-07 18:37: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日均人流量达到15万人次的春熙商圈,是各大小商家逐梦的地方。繁华的商业催生了大量无证无照“小餐饮”的出现,这些无证无照的“小餐饮”存在着基础设施较差,超范围经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无序经营的“小餐饮”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告别脏乱差 “共享”厨房很给力

7月7日上午11点,位于成都国际金隔中心IFS负一楼的大食代美食广场内人头攒动,这里汇聚了新加坡各地美食、台湾夜市小吃、日式铁板烧等众多亚洲各地风味的美食和品牌,在“小餐饮”店“辣味友麻辣烫”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店员李梅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监控可以看到厨房全景

几平方米的店面里,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证件”悬挂在明显位置,各色菜品整齐排列。服务员统一着装,佩戴帽子和口罩,显得规范有序。“这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果单独申请我们达不到办理餐饮许可证标准,做菜既不方便又不卫生,顾客也少,还怕被查。”

李梅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现在有统一的加工间、洗菜间、消毒间和就餐场所,实现了“明厨亮灶”,这让来这里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这一小餐饮门店里的变化得益于锦江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在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过程中,探索建立的“小餐饮”档口式监管机制。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小餐饮”从脏、乱、差到生产规范转变,成都市锦江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机制,提出了“档口式小餐饮”的监管思路,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把以前大量存在又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小餐饮”纳入监管,探索出监管和规范发展相结合的监管新机制。

创新监管模式 美食广场小餐饮有证了

“很多小餐饮因为操作面积小、经营条件不达标等原因,无法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成都锦江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副局长刘晓斌介绍,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让城市美食广场的承办者和“小餐饮”经营者都达到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办证标准,从无证经营转变为合法经营。

食药监局工作人员检查食品生产日期等情况

“‘档口式小餐饮‘就是在美食广场里,所有‘小餐饮‘店共用加工间、消毒间、就餐场所等,每个‘小餐饮‘档口只负责制作和售卖。”刘晓斌说,这样从整体上来看,每家“小餐饮”经营者均达到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标准,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而承办者美食广场的物业则成为食品安全第二责任人,同样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二者均要被追究责任。
刘晓斌介绍,该局还出台细化办法,明确了“档口式小餐饮”承办者的11项责任与义务和经营者的14项责任与义务。“将无证变为有证、将权责模糊变为权责清晰,彻底打破了‘小餐饮‘监管的多年顽疾,从源头上守住了‘舌尖上的安全‘。”刘晓斌说。

上《新闻联播》火了 吸引广东上海监管部门取经  

据了解,锦江区自2015年首创推行“档口式小餐饮”监管以来,取得良好的监管和市场效果,这一创新做法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吸引了广东东莞、上海等全国各地监管部门的前来学习取经。目前“档口式小餐饮”监管办法已经在锦江区群光广场、伊藤等大型商贸综合体推广开来,成为锦江区食品药品监管递出的一张特色名片。

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布

此外,锦江区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向社会抽检机构购买抽检服务,计划委托第三方抽检5292批次,涵盖全区23个农贸市场、所有学校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将食品抽检频次提升至每年每千人8件。 而对于抽检结果,锦江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在每月25日在该区23个农贸市场的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或者被抽检者的举报和反馈,对不合格产品及经营单位进行曝光,同时对消费者作出消费预警。“抽检批次少,食品生产经营者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只有检测批次多、周期短并向老百姓及时公开,才能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夏寒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