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市州之声】省人大代表喇明英:加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培养 助推乡村振兴

2018-01-31 17:02:52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月26日上午,尹力省长代表四川省政府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将“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列为2018年的头号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又将“精准脱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如何系统解决彝族地区脱贫问题?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彝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喇明英就此接受了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专访。

设立省级“凉山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四川省彝区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发展滞后的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加快四川省彝区发展实现全面脱贫和提升社会文明,成为中央和省委高度关心、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紧迫现实问题。

如何系统解决彝族地区脱贫问题,喇明英代表提出,我省彝区具有发展阳光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方面的旅游资源优势,凉山彝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带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战略。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2015年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丽水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尚未在民族地区设立州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喇明英代表说,凉山彝族地区应该以旅游为抓手综合推进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并与社会文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的试验区建设。

她说,四川省应设立“凉山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争取成为国家级试验区,促进彝区加快发展、全面脱贫。另外,喇明英代表还提到应该综合攀西阳光资源优势和“彝族年”传统文化培育“太阳文化旅游节”促进攀西冬季阳光旅游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培养 助推乡村振兴

如何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喇明英代表提出,建议加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四川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普遍艰苦、经济社会发育相对滞后,引进人才难度较大且流失率非常高,生长于当地的本土人才适应并熟习当地情况,具有天然的亲缘、地缘关系和深厚的乡土情怀,而且发展起来的本土人才对亲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明显。"

喇明英向记者介绍了她在调研中的发现,“我们在三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调研中发现,熟习乡村旅游的本土人才严重缺乏,不适应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对本土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大量熟悉乡情、热爱家乡、发展愿望强烈的乡村旅游本土人才。”

此外,她在调研中还发现,传统的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一代乡村旅游主力军的需求,年轻人希望能有机会赴州外其他地方,尤其是内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实用技能。

如何做好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本土人才培养,喇明英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明确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主体职能,高度重视乡村旅游本土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二是由省州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定期举办综合性的省、州乡村旅游中高级培训班,聘请行业精英、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专家授课,并加强与乡村旅游先进地区的交流;三是建议各部门在年度培训任务中,围绕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分担一定比例的培训帮扶任务。

采访的最后,喇明英说:“我是泸沽湖畔走出来的蒙古族代表,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到凉山,到泸沽湖来玩。”

川网集团两会报道组记者  周宏扬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