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学校·校长说 |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长张友红

2021-05-24 16:19:00   四川发布

【开栏语】什么样的学校能称得上好学校?“好学校”在不同阶段也面临着不同挑战。四川发布联合成都市教育局推出《家门的好学校》系列报道,全方位聚焦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高中学校及中职学校,与你们一起发现学校的闪光,共同探索好学校的奥秘!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始建于1935年的石笋街小学,坐落在老成都西门城墙边饮马河畔的石笋街上,历史上曾被称为“席草田小学”。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示范校”、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优秀校长培训基地”、“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成都市名校教育集团”、“首批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等荣誉称号。

2015年,学校在蜀兴西街开办了新石笋,实现一校三址的办学模式。如今,从庙宇里走出的学堂即将实现一校7区的办学。从家门口的好学校到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作为石笋街小学校长,张友红眼中的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对于办好一所好学校他又有怎样的见解?对此,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校长眼中的好学校:区域的精神文化引领者和倡导者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在张友红看来,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到优质教育均衡的一种迈进。

“我们谈家门口的好学校,不仅仅是空间的近距离,它更应该是一种心理的近距离,文化的近距离。”他认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应成为社区及所在区域的精神文化引领者和倡导者。

办好一所好学校: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要不断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实践活动。”张友红认为,学校文化是教育文明的生态链,从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应该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据他介绍,成都市石笋街小学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作为学校文化理念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学校以“和善之心,建和乐之园、成和雅之师、育和美之子、筑和合之城’,目的是成就每个孩子最好的发展可能,培育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之子。”

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张友红认为,教师的教书功能相对减弱,而育人功能却在不断增强,一所好学校对老师的培育十分重要。

“过去老师把课程变教材、把教材变知识点、把知识点变重难点,把重难点变成考点、最后只是单纯的教知识技能,如今老师们回到源头,根据学生的素质培育需求研究课程教学。”他看来,培育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要培育老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学科融合教学能力。同时,“老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还要有国际理解交往思想”。
未来教育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在学校学习知识”到“学习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张友红认为,如今好学校应当建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样态。“包括校外博物馆、高校等学习资源,从线上到线下为孩子们打造更大的学习空间,给孩子们创造更多选择的可能。”

此外,他还认为,要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五育并举的优秀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

据悉,石笋教育集团今年还将创办一所中学。“我想这是更大程度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张友红说:“这正是我们应承担的责任使命所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