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2020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尽锐出战,全力冲刺,努力破解疫情带来的新困难,确保剩余的7个县摘帽、300个村退出、20万人脱贫。
来自最后的深度贫困堡垒──凉山州的省政协委员杨挺告诉记者,他相信,举全省之力,肯定能如期完成任务。但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需注重民族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
帮扶干部走后谁来接过接力棒?
为帮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从产业就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禁毒防艾、安全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12个方面提出34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脱贫攻坚。
同时,各地选派了5700名干部和各方面人才,三年为期,深入凉山州“毛细血管”“拔穷根”。在退出贫困县后,这5700名干部也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杨挺担心,“他们离开后交过来的接力棒,我们接不接得住?有没有人去接?”
杨挺以凉山州昭觉县农业农村局为例,分析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老化严重新鲜血液少的情况。事实上,凉山州州政府近年也很重视人才培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林业建设的技术骨干人才队伍。此计划已在5年时间内培养200名专科生,300名中专生,第一批培养的人才已经投入工作。但在杨挺看来,始终力量有限,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破解凉山人难留才难求困境 要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杨挺建议,希望能增加少数民族地区高考录取计划指标,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招录本土学生的计划指标。他认为,凉山州受教育资源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贫困地区学生所能接受和掌握的知识受到局限,其水平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相提并论,每年高考能考上的仅是少部分,落榜的是多数,但这并不代表落榜的就是能力差和潜力小的,“相反他们中有很多可造之才,而且只要条件允许,他们更愿意服务家乡发展。”
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应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开设民族定向培养班,设立少数民族定向培养计划,招录来自贫困地区、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建设的学生。
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提质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生活要过的更好,还是要发展产业。”杨挺谈到,没有产业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要真正持续脱贫,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要有产业做支撑。
杨挺认为,作为发展产业的前提,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凉山地区应着重兴修水利工程。同时,政府应着力引进有技术、有资金、有品种、有市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凉山来发展,“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的产业。 ”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