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白泥乡位于四川省古蔺县南部赤水河畔。全乡幅员面积64.5平方千米,总人口3431户15940人,耕地总面积为2162.46公顷,辖4个行政村1个社区,其中沙坝村、顺河村、菜板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交通不便、地势偏远的白泥乡世代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村民思想不开放,经济发展滞后。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干部上下齐心、团结拼搏,撸起袖子加油干;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勤劳奋进,积极行动起来。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沐浴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春风,地处贫困山区的白泥乡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顺河村:回乡创业树典型
蔺红是顺河村的贫困户,七兄妹加上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常年挤在破烂的泥巴房里,雨水透过墙体裂缝钻进屋内,冰冷刺骨。
“当时蔺红家房子很烂,一到下雨天,满屋都是水。”据顺河村村支书梅锋回忆,为了确保这户人的生命安全,一下大雨,村里就会在坝子里给他们搭建临时帐篷,让他们搬出来。下雨天成为了兄妹几个记忆里最难捱的日子,现实的窘迫逼着蔺红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2017年,随着精准扶贫分散安置政策落实,蔺红一家搬进了150平米的新房子,在云南开了十年出租车的蔺红,在村两委的鼓励下返乡创业搞起了生猪养殖。通过村农扶中心技术人员的帮助和自身的不断摸索,曾经的养猪“门外汉”渐渐找到了脱贫“新门路”。
圈地300亩养了80只跑山猪,自建猪舍养了70头本地白猪,村里领幼苗种植了18亩甜橙、脆红李、花椒,水泥机耕道从家里一直通到猪舍...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贫困户蔺红早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
“以前在外边打工,一年也存不到几个钱,现在回来搞养殖,猪儿长势好,生活更有信心了!”两年时间,蔺红已经卖了100只鸡,100头猪,收入从以前的月均5000元涨到了现在的12000元。他说目前自己还在扩大产业规模,争取成为全村的创业典型,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菜板村:互帮互助齐致富
除了养殖跑山香猪的蔺红,菜板村的贫困户李进一家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津津乐道。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李进带头把自家旧猪圈拆掉,用废弃砖头自己搭建新猪舍。历时近三个月,一家人全体出动,搭建起一间可以养殖80头丫杈猪的猪舍。
靠近李进家的猪舍,机器轰鸣,一股青草香气扑面而来。李进正在把自家土里种的红薯和藤叶放进切割机,给自家喂养的丫杈猪准备“生态大餐”。切割机旁堆满了老南瓜、玉米粒、米糠等生态食材。
“我家猪肉的价格,跟市场价无关。” 李进告诉记者,自家的猪从来都是用自己种的粮食喂养,不添加任何饲料,虽然猪儿长势慢一些,但是肉质好,跟市场上卖的猪差别很大,所以不管市场肉价怎样波动,自家的“生态猪”价格始终保持在40元每斤左右。“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就喜欢吃生态绿色的食物,我家猪肉虽然价格高,但是不愁卖。”李进说。
为了掌握更好的养殖技术,李进多次向市、县农业局及相关专业人员请教,积极参加菜板村农民夜校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并主动购买有关生猪养殖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菜板村村支书阎卓告诉记者,李进现在可以说是村里的土专家了,不仅把自家的猪养得膘肥体壮,还主动帮助相邻解决养猪遇到的困难。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下,菜板村农户的积极性大为提升,大家都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明天的幸福生活。
沙坝村:穷乡僻壤换模样
“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不嫁沙坝郎”。
沙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老一辈的口里还流传着这样俗语。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如今,白泥乡沙坝村建起了幸福乡村美丽文化院坝,以“幸福沙坝 脱贫奔康 感恩奋进”为主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红歌嘹亮。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舞蹈《社会主义好》、二胡独奏《十五的月光》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了白泥乡党员群众对党的感恩之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沙坝村目前已减贫87户344人,脱贫攻坚取得了扎实的成效。实施易地搬迁政策,沙坝聚居点建了起来,18户集中安置、35户分散安置、163户危房改造,贫困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全村硬化通村组水泥公路18.9千米、生产便道21千米、葡萄园区生产路3.5千米,五千米水泥公路硬化正实施中,全村实施了农网改造,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在产业发展方面,沙坝村力抓丫杈猪的养殖,持续推广任家寨山核桃,大力推进养牛场建设和运营,并引进返乡成功人士投资建设沙坝云龙葡萄庄园,栽种优质葡萄1500余亩,目前已全部挂果,实现吸纳就业32人,其中贫困人口9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2017年,沙坝村荣获市级“四好村”,2018年荣获县级“文明村”。曾经是穷乡僻壤的沙坝几年间竟换了模样。
“在发展壮大产业就业“6+1”的基础上,白泥乡抢抓赤水河环线扶贫公路沿线产业发展,探索乡村旅游、谋划打造小而精的特色旅游,贫困群众通过多种增收渠道鼓起了腰包,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为白泥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白泥乡党委书记张家友说。
曹雪 陈雪 四川发布记者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