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梓潼: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

2019-08-16 10:54: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未来3到5年内,将打造万亩猕猴桃基地。除采摘果实外,结合农旅融合,以及境内魏延祠等名胜古迹,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梓潼县三泉乡党委书记邓辉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日前,记者在梓潼县三泉乡采访时看到,三千亩猕猴桃基地,硕大的果实挂满枝头,静等游客前来采摘,在石牛镇安康、华沙等村,莲藕也进入采摘期。

近年来,绵阳市梓潼县大力实施“文旅兴县”战略,深度整合自然生态、特色文化、康体养生等旅游资源,推动全县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乡村旅游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2019年上半年,绵阳梓潼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70万人次,较2018年同期增长15%;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20%。

梓潼县按照春约赏花踏青,夏游古柏林纳凉,秋到农家摘果采藕,冬来重走“长征路”的总体发展思路,有效整合青山、绿水、文昌文化、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缤纷元素,形成旅游发展多元化。

 

规划引领谋划全域乡村旅游新篇章

中国“两弹城”、古柏古庙古建筑、万亩蜜柚产业园……梓潼的旅游资源可谓是“红、古、绿”皆有。然而,旅游资源对接“断点”,景点之间各自为战,曾是制约梓潼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该县通过充分挖掘和整理全县乡村旅游资源,编制完成《梓潼县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规划》范围;整合九曲潼江、七曲山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及底蕴深厚的文昌民俗文化积淀,将文昌民俗文化与三国文化有机融入山水、乡村、民俗生活之中,开发潼江生态观光、三国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旅游产品,打造梓潼“九曲潼江”乡村旅游带;以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为载体,按照“一乡一品”的格局,打造各具品牌、特色十足的“锦绣潼东”乡村旅游走廊;按照“一线一景、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全面构建乡乡有旅游项目、村村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从而实现了乡村主题旅游从无到有、遍地开花的精彩“蜕变”,勾勒出了一幅幅田园美景。说起乡村旅游业带来的好处,建兴乡灵珠村1组的贾正茂感触颇深:“2016年10月,在乡党委、政府鼓励和引领下,我率先办起了梓潼县第一家乡宿‘幺房嘴’,现在每年年收入都在10万余元以上。”

 

深度挖掘多轮驱动激发新活力

梓潼乡村旅游供给侧率先发力,充分挖掘当地文昌文化、农耕文化、喜庆文化、生态文化,做活农旅、文旅融合文章,助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乡镇利用各自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新村建设规划,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模式,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示范区集中,兴办现代农场,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产业观光园,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规模观光产业基础。目前,全县已建成宏仁乡潼江印象葡萄产业园、许州镇万亩蜜柚基地、自强镇千亩荷花观光园、石牛镇千亩胭脂脆桃生态旅游度假村、定远乡十里花卉长廊、双峰乡千亩柑果基地、东石乡千亩梨花园、百菇养生园等“果蔬与休闲”相映成辉的立体现代农场示范区。

 

铸造品牌无限风光处处新

在整合、突出产品特色的基础上,梓潼规划、推出四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是三国蜀道文昌祈福精品线,以古蜀道为基线,古石牛堡—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县城—七曲山风景区—马鸣乡风电—建兴民俗风情园—演武乡(上亭铺、演武场、演武堡等)。二是三国、汉唐文化观光旅游线,以县城为起点,“两弹”城景区—三泉猕猴园—葛山寺—卧龙千佛山(千佛岩、板凳寺、孔明泉、牛头山农业观光园)。三是红色观光旅游体验线,以中国“两弹”城红色旅游景区为依托,长卿山—宏仁(葡萄园)—豢龙—许州(红军桥、20万亩柚子基地、烈士陵园、苏维埃政权遗址、东龛寺、谢氏雨亭、莲花寺)—双板乡(东方红水库)—小垭乡(红军进梓线路、牛王庙)。四是踏青赏花生态休闲旅游线,以“花开帝乡、美丽梓潼”为主题,石牛华沙桃花节、采摘节—东石蘑菇节—大佛寺—上清观—东石梨花节、采摘节—交泰菜花节—自强荷花节—定远十里花卉长廊—白云草莓采摘节等赏花采摘活动。这四条精品线路各有侧重,优势互补,不仅支撑起梓潼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还提升了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个个景点各具异彩,一个个旅游项目辉映梓潼特色。入目皆风景,梓潼乡村正成为全域旅游、自驾游、慢游慢生活等游客的新选择。

林中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宗友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