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再遇盐源

2019-04-18 11:5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于4月18至19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4月16日至17日,记者随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一行来到盐源,似有再遇之感。

初次邂逅,神秘朦胧

那是2015年的初夏,与三五好友约好的毕业旅行正好约在泸沽湖。从西昌出发至泸沽湖,沿途必经之路便是赋予苹果之乡的盐源县。听闻盐源羊肉粉是当地一大特色,因此到达县城时大家便迫不及待一家点了一碗羊肉粉。在等待老板烹饪美食之余,大家伙便观察起盐源这个深居大山却别有一番神秘气息的小县城。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县城很平坦,道路很宽阔,比起位于凉山州的很多县城没有那么拥挤,当地居民悠闲有序,蓝天白云,空气清醒,给人一种静谧与舒适的惬意,沿途的疲倦在这里消除了一半。

再遇盐源,翻天覆地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总结、交流自治州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和做法,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和举措。第四届全国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州开展,时隔四年,因工作需要再次走进了这个美丽的小县城。四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这个小县城却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翻天覆地的发展着,与记忆中的那个画面实在天差地别,完全从一个娇羞的懵懂少女长成了一个成熟迷人黄花大闺女。实在为止感叹!

记者跟随采访此次现场会的新闻媒体工作组一行,来到了盐源县。当天中午,工作组一行便精神抖擞的来到当地多个乡镇进行实地察看,对当地的老百姓及负责帮扶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交流。“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老师们好!”一走进位于梅雨镇的娃儿嘴村幼教点,一群可爱淳朴的孩子便在老师的带领下,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欢迎着工作组来。一张张淳朴,天真的笑脸让大家感受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快乐与满足。记者了解到,娃儿嘴幼教点是目前附近几个村的集中幼教点,该校目前有320名学生,90%以上的孩子都是居住在娃儿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彝族孩子。

据盐源县教育局学前学普办主任、娃儿嘴幼教点院长王仕萍介绍,娃儿嘴幼教点在2018年以前只有100余名学生和3名幼教教师,随着“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开展和幼教点附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竣工,适学儿童人数增加,娃儿嘴幼教点也随之扩大规模,学生从100余名增加到了300多名,教师也随之增加到13名,多数教师都具有彝汉双语教学能力。 “虽然入学只有半年多时间,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进步非常大,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敢于和陌生人交流了。”娃儿嘴幼教点教师沙莉说到。

据了解,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切实发挥普通话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依托“一村一幼”幼教点,帮助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学会普通话,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紧紧围绕“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聚焦全州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适龄儿童分步实施。目前,行动第一阶段已经在11个深度贫困县和安宁河谷民族乡镇的2724个幼教点实施,共覆盖幼儿11.04万人,辅导员6854人,在1年先行先试后,到2019年9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第二阶段将在全州范围全面推行,届时将会覆盖所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学前适龄儿童。“幼教点的学生享受学费全免,我们所需资金由各级部门和财政负责解决。”

随后工作组一行来到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对入住在这里村民进行采访。走进安置小区,一排排干净明亮的楼房呈现在眼前,与过去大家所印象中的彝家寨子完全天壤之别。来到村名谢荣家中,明亮的地板,摆放有序的家具,完全告别了以往脏乱差的居住环境。63岁的他之前从来没想过这辈子能遇上这样的好政策,住进楼房,有了冰箱、电视、沙发,生活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全家过上了幸福奔小康的好日子。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嘴里不停地唠着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帮扶和新生活。梅雨镇镇长马银军告诉记者,梅雨镇龙家湾新村有652户村民,2752人,都属于易地搬迁户,来自盐源县12个乡镇32个行政村,梅雨镇在盐源县属于发展较好的地区,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所以村民们可以实现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同时梅雨镇一直坚持做好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易地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等工作。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带动贫困户就业的扶贫产业,加强对搬迁对象的就业和产业技能进行培训,使搬迁群众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把集中安置区建成商贸、旅游等特色小城镇,让搬迁户就地增收致富;制定落实转移就业、创新创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转变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新房、新村、新景。

当日下午,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车辆继续驶向下一个采点。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原来这里就是盐源县干海乡马场村苹果产业园区。四月正是苹果树开花发芽之际,身临百亩苹果树之中,完全沉醉与这世外桃源般的园区里。“在我们干海乡,现在种植苹果已经达到400多户,在我们盐源一直都是比较缺乏水源,所以很多大面积的土地以前拿来种其他农作物收成都不咋个乐观。后面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慢慢搞这个苹果产业后,村民的收入日渐增长。现在基本上都靠这个苹果产业的收入脱贫了,家家都修起了小楼房。”干海乡苹果专业合作社社长韩月学告诉记者。

脱贫致富,企业来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政府带头干,群众配合做,企业帮着搞。盐源县树上鲜食品有限公司座落在有神秘“女儿国”之城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系重庆树上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因盐源县气候宜人,耕地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盐源花椒出类拔萃的品质,全县花椒种植面积已达70余万亩,能产鲜椒7763万斤,现已公式为“盐源花椒”的地理标志。2009年盐源县政府招商引进重庆树上鲜食品有限公司,在盐源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迅猛发展,花椒成熟季节每天消耗鲜花椒30万斤,每年大生产能消耗鲜花椒600万斤以上,因上乘的花椒质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到盐源抢购干花椒,价格由原来的每斤10.5元上涨至17元,盐源花椒流向各地成了抢手货,因此成了振兴农村经济的“金豆豆”。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致力于将盐源花椒开发成化妆品,日用品及中药中的必要材料。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花椒产量大,却无从销路的困难,也带动了农户的经济发展,从而脱贫致富的愿望。

再遇盐源,小康之花铺满地,教育、农业、生产速腾飞!

阿比小平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金夕雅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