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批8个公园城市重点课题出炉!

2018-05-14 09:37:48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成都将如何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四川发布联合成都市规划局为您带来系列解读。

5月11日举行的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成立仪式暨公园城市规划研讨会上,首批8个公园城市重点课题的研究单位分别汇报了课题研究思路。这些课题的展开,将为公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助推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八个课题分别是什么?由谁牵头?研究思路如何呢?

课题一:公园城市内涵研究

研究机构:同济大学

领衔专家: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03-2009)、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IVA)院士(Academician)、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士院(Fellow of AIA)荣誉会士(Hon. FAIA)、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建协世界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全球规划教育联盟(GPEAN)联席主席、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主席(2005-2007)、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WPSC2001)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2013)、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等国内外学术机构要职。 

研究思路:

研究对“公园城市”进行学术性解读,包含中国城市面临的生态可持续困惑、公园城市概念与定义等,初步明确“公园城市”的学理概念与定义,“公园城市”并不仅仅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按照汉语组词的字面构成,“公园城市”的概念要包含“公”、“园”、“城”、“市”四个字所分别表达的意思的总和,实现公园城市的四个属性:“公”为全民共享,“园”为生态多样,“城”为生活宜居;“市”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上述四个属性的各类功能相互之间配比良好、复合性高、系统性强的统一整体状态,构建大公为本,大美之城。同时针对公园城市的内涵、理论等进行研究,公园城市是在原来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早期城市理念的基础之上,集合思想优点和实践经验、摒除局限性后完善形成的,是历史的延续和文明的高级进阶,公园城市将会引领城市未来发展。“公园城市”是公共、生态、生活、生产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和新时代的城市新范式。本次研究初步从评价维度构建公园城市的评价体系,同时结合成都实际,提出全域增绿、全绿增质、全方为民、全面永续的四步走总方针,并根据每个阶段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探索成都公园城市作为未来一带一路的成功样板的途径,研究中国在现代语境下的“公园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征、内涵及基本理论框架。

课题二:公园城市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与趋势研究

研究机构:联合国人居署

领衔专家:Salvatore Fundaro (萨尔瓦多•方德罗)

任职于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规划设计部,高级城市规划专家。其工作主要范围为负责全球多个地区的城市实验室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及其在城市密集化、城市扩张、新向心化、公共空间和新城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多次参加并主持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峰会论坛,作为主要作者或合编者参与编辑并出版了多本城市规划设计相关书籍刊物,参与沙特阿拉伯未来城市规划、巴塞罗那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与更新等国际合作项目。

研究思路:

通过研究国际共同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公共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以及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等全球性指标体系,结合成都实际特点和特色,建议成都公园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分为人民、场所、环境、繁荣、参与等几大类。其中,人民类别需从基础服务、包容性、健康、住房和安全等几个方面考虑,场所类别需从活动、分布、质量、数量、街道等几个方面考虑,环境类别需从空气、生物多样性、垃圾、能源、水等等几个方面考虑,繁荣类别需从效率、就业、产业、基建、创新等几个方面考虑,参与类别需从社会参与、资金、管理、权属等几个方面考虑。

课题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研究

研究机构:中央党校

领衔专家:赵建军

中央党校哲学部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评审组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渝北区政府顾问,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中国技术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哲学委员会第一届秘书长、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多项。

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公园城市的理论体系以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公园城市提出的重大意义,如何形成能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理念。一方面,公园城市既能够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最佳实践路径。二是公园城市的提出是对目前国际上现有的城市建设模式的吸纳和提升。国际上现有理论和建设模式大都是针对工业文明以来,以解决 “城市病”为指向。公园城市既是对以上城市观念的继承也是模式上的创新,是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形态。三是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的内涵。公园城市第一次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以“公园”为桥梁在人与自然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公园城市”实践着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两个中心”协调、“两种价值”并重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尺度的生态文明形态,是具有生态文明时代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四是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发展路径,形成公园城市建设标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应将政府、企业、社会、居民多要素结合,紧紧围绕“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将多元主体共同结合,共同发力,造就美丽中国的城市建设典范。

课题四:公园城市对市民生活品质影响的研究

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领衔专家:徐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曾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多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参与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参与财政金融领域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以及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和监管,曾任三届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
研究思路:

该课题对生活品质内涵进行分析,对新时代城市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进行梳理。研究结合“公园城市”内涵,探讨公园城市的各种指标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关联影响,深入探讨公园城市建设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六大关系,包括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环境品质、提升文化活力、保障城市安全、推进群体融合和引导社会发展等。公园城市不仅要保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空间,还要兼容共享、便利、丰富、多样的物质空间,兼容安全、充满活力、机会平等的社会空间,兼容亲切、舒适、富有体验性的感性空间。研究结合成都生活品质现状和建设公园城市的条件,特别考虑成都社会对城市绿地、公共空间、步行环境、公共活动组织等多维需要,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初步提出十项建议。包括:面向多类人群,建设多样空间,策划多种活动,引入多元主体,将公园城市与城市文脉和人文精神契合,与城市开敞空间融合,与城市公共服务整合,与自然生态肌理吻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同时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课题五: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研究

研究机构:腾讯云、腾讯研究院

领衔专家:刘琼

腾讯研究院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应用经济学博士。致力于移动政务、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的跟踪研究,对互联网技术与政务、经济和城市的融合有着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独到见解,在人民论坛网、经济时报、中国计算机报等公开媒体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牵头和参与了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指数》、《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互联网+政务:从施政工具到治理赋能》、《智慧城市2.0:科技重塑城市未来》等报告和书籍的撰写。

研究思路:

该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城市消费场景的演化进程研究。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场景的变化更强调消费体验性、消费个性和消费品质,通过创新驱动场景化建设实践落地,新物种和新业态将层出不穷。二是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定义和内涵研究。以互联网技术,将社会体系、生态体系、经济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并进行场景分析来指导公园城市规划。三是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分类和数据研究。研究餐饮、购物、休闲、出行和家庭五大细分场景,以及未来不断拓展的新场景,逐步实现立体网状覆盖的新场景;研究时间、地点、用户和关系等场景变量;通过细化用户标签来丰富消费场景中的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对比创建新的消费场景,拉动消费升级。四是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的发展趋势研究。包括体验式消费、社交电商、线上线下自由穿行的新业态、科技驱动等。五是公园城市消费场景综合价值研究。研究公园城市对消费场景的重大影响与重要改变,如企业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通过上述研究,以消费场景为切入点,利用新技术、新消费、新经济,解决环境、人民、繁荣、参与、场所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体系,带动成都公园城市的经济繁荣。

课题六:公园形态研究

研究机构:同济大学

领衔专家:吴承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博士学位。现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地专业委员会(WCPA)旅游与保护地专家组成员,美国国家公园学会(GWS)会员,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ASLA)会员,国际旅游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思路:

公园城市强调城市空间的公园化发展,外表的景观同内涵的功能整体发展,地下、地面、地上垂直空间的综合发展,公园形态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城市价值的增减。公园城市的实施不是单纯的建造公园活动,而是强调公园绿地与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发展,抓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区域层面上构建完整的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奠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这个格局是以国家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为核心节点,配以各类公园道、绿廊绿道等线性连接体形成连绵的城内城外一体化的生态景观系统。二是城区层面上建立多种类型的公园+功能区、公园综合体等,根据各功能区特色和具体空间结构,确定合理规模的公园绿地水体,空间上渗透、融合于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肌理中,提升城市空间价值和空间效率,提高城市创新魅力和产业吸引力。三是公园城市景观体系建设和城市形象特色的打造,展示城市空间的文化魅力、生态魅力。公园城市的公园形态是五层多类、融合开放、连绵有序的空间网络体系,承载了生态、丰富了生活、孕育了生命、吸引了产业、提升了城市价值,是创新、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的完美实现。

课题七: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研究

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领衔专家:何德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副会长。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工程,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研究思路:

该课题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探究公园城市对于城市品牌价值的意义和内涵。公园城市对城市品牌价值的核心意义就是城市品牌定位的意义,从城市品牌结构的角度看,研究提出一个打造以宜居品牌为核心的城市品牌新结构的命题。其二,对成都以公园城市为特色的城市品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包括人、文、境、业、城、治等方面的系统审视等。其三,研究公园城市品牌价值的评估。建立包括文化、旅游、投资、宜居和传播等一级指标在内的公园城市品牌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国内外案例城市的经验对标来评估和分析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最后,成都如何打造公园城市品牌的策略路径,包括复兴成都城市文脉,彰显公园城市底蕴;创新成都城市IP,再造公园城市场景;以及推进国内国际标准,打造成都话语体系等。

课题八:绿色生态价值研究

研究机构:清华大学

领衔专家:汪诚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任日本福冈大学客座教授、国际水协(IWA)高级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委员、北京市环境学会常务理事、城市生物质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等。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排名3),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排名5),并获教育部、环保部级一二等奖多项。承担并负责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相关环境科研课题30余项。
研究思路

该课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绿色生态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一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许多发达地区(包括成都)已经进入了环境改善的窗口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进一步论述了公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治理模式,绿色生态价值的研究能够指导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二是绿色生态价值经济学理论分析。绿色生态价值的研究应从经济学、政绩观、生态环境价值、老百姓幸福观等多角度建立理论支撑和指标体系。生态价值应以优美环境质量为约束,价值体现在生态文化价值、城市品牌价值、投资驱动价值、创新集聚价值四个方面。三是绿色生态价值指标体系。以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可比可操作可量化为原则,分别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建指标体系,用以评估绿色生态价值。四是绿色生态价值综合评价。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确定,选取适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绿色生态价值综合指数,用以评估公园城市的绿色生态价值,根据不同指标的得分分析某一方面的优势或不足,从而能够指导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