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剑阁推行“包包干部”

2017-11-01 11:46:34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广元市剑阁县,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从村组干部到乡镇书记,只要出门工作都会每人提着一个特制的工作包,上面都印有“为民 务实 清廉”几个字,只是不同乡镇的包上面印着各自乡镇的名字。这样的干部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因为人手提个包包,很多人形象的称他们为“包包干部”。

据悉,这是剑阁县纪委为进一步改进基层干部作风,增强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推行的一项举措。那么,干部提上了这样的包包有什么样的的效果和作用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剑阁县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访。

纪委书记调研 基层干部汇报工作背“望天书”

剑阁县是广元市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辖57个乡镇,农村人口众多,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环节,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的工作尤为重要。

白龙镇是剑阁南部地区的中心城镇,是四川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行动”镇和第二批全国重点镇。长期以来,这里的村组干部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群众的反映的问题解决不及时,导致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村民向上反映诉求相对较多。

2017年5月25日,剑阁县纪委书记母雪龙到白龙镇调研,处理一起信访案件。他来到小垭村调研,向当地村干部了解情况时,对村民的诉求之支支吾吾,惠民政策一知半解,党纪条规张冠李戴。而村支书、村主任、文书一张纸一支笔都没带,两手空空。如何能够对群众的事如数家珍,如何能够把惠农惠民政策原汁原味的传达给群众,如何能够把党纪条规记得清清楚楚,如何能够改变干部的这些作风,母雪龙面对这些干部,一连问了很多问题。

当时汇报工作的村主任名叫杜文强,今年已经55岁了。杜文强去年才上任,之前已经在村里干了3届村主任。对于纪委书记的批评,他很是汗颜。“确实是这样的,毕竟我们这么大年龄了,再加上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对很多政策都不明白,虽然学过但还是记不住。”杜文强告诉记者,“以前最害怕村民问我一些政策方面的东西,特别是低保等问题,我完全拿不准啊。”

杜文强是剑阁农村村组干部最典型的代表,对于政策的回答往往都是支支吾吾,甚至个别人不耐烦了就会说,“我也不清楚,你们去问上面”,这样一来,使得群众对于干部的信任下降了不少,也导致了很多的信访问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如把政策随身带?

农村,依然是中国最广大的土地,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最基层人民。解决好农村问题,仍然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课题,农村干部的使用和发展也是课题之一。

“开会时都打空手、听天书,下去宣讲政策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涉农惠农政策不明白,全村的发展规划不熟悉,群众的诉求和呼声不清楚……,这样的干部怎么带领当地发展?”母雪龙感叹。

在剑阁,农村干部普遍面临着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很多村组干部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农村新的发展,但这些干部都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也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怎样用好这些干部,是摆在母雪龙面前一道十分困难的课题。

既然他们对政策记住不,何不把政策印成小本装在身上,遇到群众咨询,拿出本本来念就可以了?既然不能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何不把问题记下来,然后再反映给上级干部来解决?母雪龙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给他们每人发一个包包,里面装好所需的东西,随身携带。

就这样,“包包干部”应运而生。

包包里面究竟装哪些东西?经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形成统一的方案,包包上面印上所在乡镇的名字,印上代表干部形象的“为民 务实 清廉”的几个大字。包包里面标配“八件套”:一个笔记本、一本党章、一本“两个准则四个条例”解读、一本脱贫攻坚微读本、一本应急工作手册、一本惠民政策指南、一张信访工作明白卡、一张便民服务卡。

”包包干部“包包中的标配八件套

随身包包犹如“紧箍咒” 干部感觉责任更重了

干部出门随身提着个包包,效果究竟如何呢?

李庆芝是剑阁县白龙镇槐树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年刚刚考到这里来。作为一位刚刚大学的毕业的年轻女孩子,她也喜欢追求时尚。但要让她提着一个黑色的工作包包,起初她极不情愿。“那个包包太难看了,我平时背的都是很时尚的包包。”李庆芝告诉记者,“我刚参加工作,对很多政策都不熟悉,遇到老百姓问我,我就拿出来念给他们听,才发现这个包包很有用。”

李庆芝和村干部走访农户

杜文强可以算是“包包干部”推动者,对于包包的感受,他用一个词告诉记者:“重!”他解释说,“不是这个包包有多重,二是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他再也不担心村民问他低保的问题了,“按照包包里的资料给他们读就是了。”杜文强更有底气的说。同时,杜文强还表示,出门提个包包,走到哪而别人都知道是干部。“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连平常喜欢喝两口酒都不喝了。别人知道你是干部,自己都都觉得要做好,免得遭人说。”

而在与白龙镇相隔几十公里外的涂山乡,这里的干部同样提着一个包包。今年52岁的袁韬生是迎新村的村主任,对于这个包包他感觉格外自豪。“我们村与南部、阆中接壤,赶场的时候,南部的干部遇到了,对我们这个包包格外羡慕。”袁韬生说,“每次去乡上开会的时候,我就认真做好笔记,揣在包包里面回来传给老百姓;老百姓有什么诉求,我再用本子记下来,反映到乡上,这个包包非常有用。”

剑阁县涂山乡迎新村村主任袁韬生给记者展示他平时的笔记

包包不仅是形式 完整机制抓落实

有人会认为包包只是个形式,但母雪龙表示,决不能让“包包干部”至流于形式,要落实到位,更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对于“包包干部”,各个乡镇都建立了分类管理台账,将定期制定责任清单并进行检查,同时要求干部定期进行履职述职,不定期的抽查干部包包携带情况,抽阅民情日记,对于不带包的干部和落实不到位的干部要扣分。

正是这个随时挎在身上的“紧箍咒”,让剑阁县在治理村组党员干部“小微腐败”上找到了现实可行的路子。目前,全县57个乡镇5446名“包包”干部都装着这些“标配”的资料,把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安全应急抢险,重点矛盾信访问题处置等随时抓在手上,记在心里,落实在现场。“如何管好干部,用好干部才是我们工作的初衷,通过‘包包干部‘来倒逼落实,这也是纪委解决‘治本‘的问题。”母雪龙告诉记者,其实,在不同时期,包包都是干部工作的工具,都赋予了历史的使命和意义。现在再给干部配包包,再定义包包的内涵,是对历史的追溯和传承,再建干部为民的温暖情怀,再塑群众心中真正干部形象,让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一个小小的包包,亮的是党员的身份,背的是干部的责任,接受的是群众的监督。”剑阁县县委书记向永东说,为每一个乡村干部配备一个工作包是全县常态化推进“两学一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创新举措。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