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语】
大凉山,诗意盎然的现实存在。
大凉山有浩如烟海的彝文典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天文、地理、医学等等。几乎所有的彝文典籍都使用诗体语言进行叙述。诗体语言不由分说地将他们染上了文学的色彩,使之拥有道不尽的诗意。面对大凉山彝文典籍,首先面对的是诗歌,然后才是其他。
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诗歌也终日陪伴着人们。一个人在山上行走, 要唱着歌;两个人在两座山上放羊,也唱着歌交流;一群人在田间地头劳动,歌声就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了。婚礼、火把节等日子里,人们聚集在一起,诗歌就汇成了海洋。
【简 介】
【访 谈】
对诗人倮伍拉且的采访,更像是和友人之间的一次漫谈。
从倮伍拉且诗中大凉山的高山、浮云、溪流、鸟兽,聊到其诗歌中根植于大凉山深厚土壤的乡情乡愿,聊到堆叠的诗作中流淌着的大凉山文化多年来的变迁。意犹未尽,悟之弥远。
大凉山的山,一座文化的富矿
生于斯,长于斯,盼逝于斯,倮伍拉且是大凉山的儿子。18 岁以前,他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在他的瞳仁中,尽是高山峡谷,草地花丛,以及父辈艰辛的背影。
“我在凉山州冕宁县出生,在盐源县、西昌市读书,18 岁以前都在凉山州度过。随后前往部队当兵,转业回来后继续在凉山州工作直到现在。”几十年里,倮伍拉且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原汁原味的大凉山气息。
“江河之水是我故乡的血液”“我的思想与树木庄稼一同生长”,倮伍拉且坚持面对大凉山来创作,坚持用诗意来温柔这块坚硬的土地。
他说,如果离开了凉山州这个环境,写的东西会没有根基。任何艺术创作必须有它的文化背景,就像庄稼必须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倮伍拉且用诗歌来表白和宣誓这种深深的眷恋:
那年在北京 / 朋友对我说 / 你把群山始终扛在肩上 / 我对朋友说 /群山永远把我托在手上 / 我明白了我与群山 / 我扎根的大凉山 / 我的连绵不绝的群山 / 心心相印 / 血脉相连……
细细品读其诗作,我们会发现“山”这个词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中。在倮伍拉且的心中,大凉山的山究竟是怎样一番动人模样?
倮伍拉且说,彝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彝族文化就是一种山地文化。大凉山是群山,连绵起伏的。群山的屏障使得彝族长期封闭,从社会生产方式来说它比较落后,但是这种环境对凉山文化的保存非常有利,大凉山就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在倮伍拉且的诗歌中,他这样说道:
大凉山的山 / 荡漾在马背上的波浪 / 与日月同辉 / 照耀着过去和现在/ 未来也必然在波光浪影里呈现
“我所说的山不只是物质世界具体的山,更是精神世界中我的一种支撑。”倮伍拉且说。
不介意自己被标签化,创作需要文化共通点
谈及故乡和地域,会令人不由地想到作家、诗人的各种流派。例如谈到老舍会想到北京,谈到张爱玲会想起上海,作家是否介意自己被标签化?“我一点也不介意,作家一定要有地域性,没有地域性的作家可能属于流行作家,缺少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因此读起来缺乏深度。”倮伍拉且说。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对脚下土地的这种深深爱恋大概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够让人长久挂念,心怀甜蜜,也会顿感伤痛。在倮伍拉且的诗歌中,他时而高亢、时而低回、时而欢笑、时而忧伤,这诸多的情感都汇聚为每个人对自己家乡的普遍认同感。
他说,尽管我不介意被标签化,但地域性的表达也必须有文化共通性的东西,有明确地域特征的同时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必须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共同追求的。
倮伍拉且说,我比较开放地看待文化交融,文化发展应该具有包容性。在创作之初,我一心想要走出大凉山,去汲取更灿烂的多元文化。但在创作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返回来,经过交融的文化才会显得更加有意味。
在他的诗歌中,流露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深自信:
凉山也是全国的一个地方 / 世界也在 / 凉山人的心上 / 你说从凉山到世界有多远
谈及接下来的创作,倮伍拉且打算沿着金沙江、大渡河走一遭,写一写“母亲河”沿岸人们真实的模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