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小花椒出口美日 看它如何做成大产业?

2017-06-13 18:55:44   南充日报

高坪区把花椒产业作为一项脱贫攻坚的致富产业来抓。短短8年时间,花椒种植面积已达到5万余亩,并远销全国甚至海外,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会龙镇党委书记曾志刚认为,这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利益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密不可分。

从星星点点到规模连片

发展花椒产业,高坪区鄢家乡第一个“吃螃蟹”。

鄢家乡地处高坪东南边缘,与广安岳池接壤,距高坪城区50公里,是该区最偏远、海拔最高的乡。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当地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2009年,鄢家乡党委、政府想尽办法,最终引进四川荣生农业有限公司到该乡种植花椒,并成立了鄢家乡惠农花椒专业合作社。2012年,该乡举办了第一届花椒节。

据时任鄢家乡乡长的曾志刚介绍,经过5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乡种植花椒3000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857家,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曾志刚告诉记者,鄢家乡花椒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占总股份的30%,公司占70%。2014年,基地每亩收获花椒800公斤左右,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全乡花椒收入突破200万元。入股农民股份收益加上劳务收入,每户增收5000元左右。高坪花椒产业打响了“第一枪”。

调任会龙镇党委书记后,曾志刚总结鄢家乡的经验,继续在会龙大力发展花椒产业。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高坪区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双叉河流域100公里花椒长廊的目标,花椒产业成为不少乡镇发展山地经济的一个选择。

记者获悉,通过招引业主等方式,该区已在双叉河流域所涉及的凤凰乡、会龙镇、喻家乡、擦耳镇等10余个乡镇(街道)栽种花椒5万余亩,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从“跟着干”到“共同干”

会龙镇老场垭村村民苏玉华家有3口人。她把4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业主种植花椒。按照协议,她家按收益的30%分成,还可以到基地务工。苏玉华给记者算了一下账:4亩多地收益至少有8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40元,一年最少5000元。这两项收入远远高于种粮食的收益。

据介绍,老场垭村花椒基地是2013年开始打造的,如今基地规模已达4200多亩。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该村还带动周边半边山村、关财沟村、王家店村等5个村的1567户农户种植花椒8500余亩,并带动邻近的喻家乡、凤凰乡、黄溪乡等乡镇种植九叶青优质花椒1.5万余亩。

为做大做强花椒产业,会龙镇坚持利益主体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户以土地入股,占总股份的30%;公司投入花椒苗、技术等资源,占总股份的70%。收益按3:6:1分成,农户占3成、业主6成、村集体或合作社1成。如今,该基地亩产在800公斤左右,群众每亩可分红2000元以上。加上在基地打工的收入,户均年增收3000元不成问题。

发展花椒产业,农民已从过去的流转土地领取租金“跟着干”,转变为土地入股风险共担“共同干”。黄溪乡灵观音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社员+贫困户”的模式,引进业主投入200万元,带动27户贫困户入园栽植花椒3000余亩。有经验的村民以技术入股,收益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提成组成。一些乡镇还把花椒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比如擦耳镇9村连片发展万亩花椒,并与油桃产业形成联动,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

从卖鲜果到链条式开发

前几年,由于花椒产量不大,鄢家、会龙等乡镇大多停留在卖鲜货的阶段。随着花椒产量逐年增加,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高坪开始了一系列探索。

以“果”为媒,发展乡村旅游业,这是高坪花椒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亮点。2012年6月,鄢家乡举办第一届花椒节,高坪花椒开始引起关注。2014年6月7日,高坪区乡村旅游暨鄢家乡第二届花椒节在该乡土巴寨花椒基地举行,吸引数千人前来休闲观光,参与采摘比赛。今年6月10日,会龙镇举办花椒采摘节,8000亩花椒林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千余名游客前往,参与“花椒王子”和“花椒公主”争霸赛。

建立生产线,进行产品深加工,这是高坪延伸花椒产业链的又一做法。据了解,高坪花椒已被省内外一些大型餐饮连锁店、超市订购,部分花椒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该区还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客商签订了花椒销售协议。

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花椒产业已成为该区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目前,该区正对花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培育生产、冷藏、加工一条龙的产业新格局。会龙、擦耳等基地乡镇和龙头企业推出花椒油、花椒粉等系列产品,提升花椒的附加值。(记者 周汉兵 祝安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