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物业化管护 鼓励两岸小区物管、业委会、居民参与
如何让水更清,河更畅?“河长制”是重要工作举措。7月10日,成都市2021年第1号、第2号总河长令签发。1号令决定印发执行《成都市2021年河长制工作要点》,全面部署2021年度河长制工作。2号令印发执行《成都市河湖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攻坚行动方案》,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三大流域河湖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其中,《成都市2021年河长制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首次以总河长令形式发布。
该《工作要点》,对今年成都的“河长制”工作明确了46条工作要点。其目的是努力实现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相统一的河湖治理保护目标,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
1 鼓励
设置村级河长制工作站
根据《工作要点》明确的主要目标,今年,成都全市水环境质量要再取新成绩。其中,纳入国省市考核的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要达到90%以上,中心城区、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100%、100%、90%以上。
此外,城市、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要分别达到98.2%、92%、8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成都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0.1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低于34立方米,全市天然水域禁止生产性捕捞。
《工作要点》提出,要持续强化河长履职尽责。
要深入实施河长述职评议制度,对各级河长巡河和问题整改进行在线考评,考评成绩纳入各地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范畴;鼓励指导各区(市)县创新“河长+点长”“河长+街长”“河长+片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基层河长多走一公里行动,有力有效管控城镇、农村各类污染源。
在改革创新村级河长组织体系方面,《工作要点》提出,鼓励支持各区(市)县结合当地实际,设置村级河长制工作站(所、室),并开展村级河长组织体系改革创新试点,面向社会招聘设置村级河长或护河专员等,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和提升村社治理能力,加大农村河湖巡查、管理和保护力度。
《工作要点》还提出,要持续改善锦江流域水生态质量,深入实施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推动33条一级支流和25条重点二级支流监测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确保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2 共建共享
推进河长制信息系统同城化
《工作要点》提出,要深化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这一方面,首先,要推进成德眉资河长制信息系统同城化建设,围绕河湖渠库基础数据、线上巡河、问题处置流转、考核评估、指挥调度、公众服务等功能需求,不断深化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河湖水生态治理共建共享新格局。
在深化跨流域跨区域河湖联防联控联治方面,《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成渝河长制工作交流合作,推动两地河湖生态治理和规范化管理保护,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深化交流合作,探索水生态环境治理管理保护同城化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切实推动四市共同迈向水生态环境保护新台阶等。
考核方面,《工作要点》提出,将制定2021年河长制考核方案,完善河长制考核平台系统,将河长制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建立河湖水生态环境全覆盖、河长履职全过程考核机制,配套河长制工作年度考核激励资金。加强河长制考核结果运用,将河长制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审计等挂钩,激励河长履职尽责。
3 推动
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行河湖物业化管护新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引导鼓励两岸小区物管、业委会、居民主动参与河湖管理保护,以“建设巡河队伍、规范队伍管理、增强履职能力、加强业务培训、严格监管考核”为着力点,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河湖管护队伍,推动河湖日常管护由“市场专业化”向“物业精细化”提升,创建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和管理保护的治水新模式。
还将开展河流湖库健康评价。建立成都市河湖健康评价体系,选择1条河流或1个水库开展健康评价工作,推动河长制“有名”“有实”“有能”。
在提升防汛排涝能力方面,将推进南河三江片区防洪能力提升,全面完成2020年30余公里水毁堤防修复重建,持续推进金堂县城河道堤防提升工程、城区防内涝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
此外,还将深入开展绕城内污水专项治理。实施500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病害治理,完成住宅小区内部管网普查治理。
4 开展
河长制进驻式督察试点
《工作要点》提出将加大暗访督导力度。制定出台暗访工作制度,强化河长制暗访,加大“四不两直”现场督办力度,优化调整通报制度,开展河长制进驻式督察试点,建立河长制问题数据库及管理流程,实现“查、认、改、罚”闭环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推动河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切实提高全市河湖治理成效。
将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协同联动纪检、公检法等部门,严肃查处履职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河长,严肃追究河湖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方部门责任。(记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