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高考终于结束了!考完后,一些考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狂欢暑假:叫上同学聚餐喝酒,找KTV吼到深夜,或者干脆找个网吧刷夜打游戏……但疯狂一段时间之后,一种空虚感和迷茫感不禁油然而生,渐渐难以适应正常的生活状态。
有资料表明,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丝毫不比高考前和高考期间少。高考之后的两周,被认为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为何会有这样的迷茫产生?考后还有哪些心理问题需要关注?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特邀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一病区主任何宗岭从专业的角度给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后心理指南”。
考后目标没有了,茫然困惑咋办?
当高考最后一科交卷铃响起,每个考生心里只有三个字——解放了!无论结果怎样,这一关已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放松,但放松过后,考生会觉得生活没有了目标。
“以前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固定的,奋斗的目标也非常明确的,但高考结束后,考生的心里产生了一些落差,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据何宗岭介绍,这个阶段,考生处于困惑和惶恐状态,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鼓励孩子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考后依然焦虑不安、纠结内疚咋办?
高考结束后,有些考生总是回想自己考试的场景,在对照高考答案后,纠结自己的一些失利。“那样简单的题居然都选错了。”“明明擅长的题居然都写错了。”越想越心里发慌、难以平静。
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在发榜后,有些考生考前得到了各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是考试结果并不理想,由此产生愧对家长老师的内疚心理。一些过度内疚的同学还会因此整天闷在家里,避免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孤独抑郁症。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何宗岭告诉记者,当孩子在表达自己苦恼和焦虑的时候,大多数父母会对孩子说“想那么多干嘛,不要想那么多”,其实这种反馈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虽然作为过来人觉得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在考生这个年龄阶段,高考对于他们而言或许就是天大的事。何宗岭建议家长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经验去帮孩子做决定,比如“高考不过如此,考不好再复读”“高考根本不算事”,在这个阶段,最好是多注重倾听,少给予建议,让孩子的负面情绪自然宣泄出来。当情绪稳定后,再一起商量、分析、沟通和引导,化解孩子心中的担忧和苦闷。
出现极端心理误区 家长切忌认为孩子在“自我表演”
在发榜后,有些考生还伴随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自怨自责,很容易走入心理误区,甚至由于性格突变暴躁,让人觉得难以理喻。
在考前压力很大,考后又觉得自己没有考好,出现短期情绪低落的表现,严重的还有轻生的想法。“有轻生想法的考生认为高考‘一考定成败’,他们会认为自己高考失利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产生无用感,并自我否定。家长切忌不能以为是孩子在推卸责任、自我表演。”何宗岭提醒家长,出现这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带上孩子咨询心理医生,做好心理疏导。
四川发布客户端实习记者 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