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进,西昌市安哈彝寨长板桥村的村民们迎来了新生活。本报记者 李春 摄
远眺彝家山寨,西昌市安哈彝寨长板桥村的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李春 摄
西昌市脱贫攻坚任务表
柑子尔村 绿色蔬菜和跑山牛羊“走”出大山
初夏的西昌,阳光灿烂。来到距离西昌城区以南十余公里的洛古波乡柑子尔村,这里的山间,阳光透过云雾缭绕的天空洒向大地。在土地肥沃的田间,村民们正在广袤的田间忙碌,一车车蔬菜也正装车运到西昌。不远处广阔的山地中,散养的高山黑山羊、牛正自由采食,跑山的土鸡自由自在地满坡找虫儿,黑毛仔猪在泥潭里打滚……
“我们柑子尔村从粮食、蔬菜到肉制品,一切都是原生态的,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原生态的蔬菜等食品源源不断供应市场,我们还有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等等,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柑子尔村的原生态蔬菜及牛、羊等产业更会发展壮大,村民们脱贫致富就在眼前,未来几年,我们柑子尔村最美山寨的乡村旅游将会实现。”西昌市文联干部、曾经驻柑子尔村的第一书记蔡苗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来到该村,看望村民们,并在田边指导着农民采收蔬菜。
“我们种植出的菜又甜又香,以前吃不完就只有喂虫子,现在安逸哦,有西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蔬菜局等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种出来的菜不但有市民来买,供应到市场也不愁卖!感谢好领导、好同志的帮助哦!”西昌市瓦房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莫尔给专门负责柑子尔村蔬菜等食品的销售,他脸上乐开了花,作为村民,他对柑子尔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让村民们根据实际搞好种养殖,逐渐脱贫致富,我们还在种好菜、养好牛羊、猪儿的同时,在销售上做文章,市上各部门帮助村民们原生态的东西卖出去,卖到好价钱。在今后合作社的运营中,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民主平等的合作机制,科学管理;引导合作社的社员按章办事,遵守合作社的规章制度,确保合作社全面有序运营;同时,我们合作社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吸引周边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合作社中来,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提高合作社行业影响力度,争取通过专合社的发展来实现柑子尔村兴业富农的目标,帮助带领当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莫尔给表示。
荞地山乡 彝族村民走在致富路上
地处西昌市最南边,与盐源县、德昌县接壤的荞地乡,青山绿水,环境优雅。阳光从树梢洒向山野,一派安乐祥和的景象。
荞地乡九道村三组村民拉马果果家,房前屋后和院子中栽满了花椒树、核桃树,给人以清爽舒适的感觉。洁白的厨房、关着肥猪的畜圈,显得整洁有序。
记者了解到,拉马果果全家五人以前住在马桑村的高山上,水、电、路均不通,日子十分贫困。通过西昌市和乡村组各级领导的帮助与扶持下,通过易地搬迁到九道村后,种核桃、花椒等经果林,还发展养殖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如今,他家还在村子里办了小酒厂,喂猪20至40多头,全家年收入均在两三万元。
“现在高兴哦,做梦都想不到哦。各级政府为我们造福啊,帮助我们整修房子,打了沼气,还帮助我们种烤烟、栽软壳核桃,还指导我们养羊!”在九道村平整的柏油道路上,赶着羊群的罗阿莫喜悦地说。
而和她家一样高兴的群众还有很多:九道村三组村民侯拉巴种烤烟,还改良了80株核桃树,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荞地村的毛日哈,将优质核桃种植发展到一万多株,预计产值在四五十万元……
记者也了解到,如今的荞地乡,部分村民种烟,加上养殖等副业收入,年收入有的已达六七万元,水塘村部分村民,烤烟收入加上其他副业,已突破10万元。
干群努力 多项举措助贫困村民奔富路
洛古波柑子尔村和荞地群众,通过各级政府的帮扶,已大踏步走在致富的小康路上,而他们只是西昌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西昌2017年实现精准减贫,全部达到国家“两不愁、三保障”及省上“一超六有”脱贫标准;包括银厂乡巴折村在内,实现精准退出贫困村47个,全部达到国家及省上“一低七有”退出标准,在脱贫攻坚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首战告捷。为何会有这么快的发展?答案就是一个字:干!而成效的取得,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州领导和相关部门,以及西昌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努力推出各项举措,大力实施的结果。
就拿群山环抱的荞地乡来说,曾经是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地方,这里海拔1800米左右,没有企业,更没有任何污染,处处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其中的高山冷水米种植在极肥沃的土壤中,一年一熟,生长周期在185天左右;灌溉则是纯净无污染的冷水或山泉水,加之阳光雨水充足,光照时间长,极其适合稻谷生长,保证了大米独有的原生态、无污染,口感好的品质。
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优质的大米没有对外供应,价格和一般大米一样,只卖两元左右一斤。增产不增收让村民们在温饱线上徘徊。
“这种原生态、无污染的优质大米,不能藏在深闺,一定要帮助其卖出大山,还要卖个好价钱,让彝族老乡粮丰产、钱增收,以实现脱贫致富。”曾经在荞地帮扶的凉山州政协副主席、民建州市主委王萌看到在山沟峽谷中用山泉水灌溉生长出的高山冷水稻,他殷切地说,并与西昌市人大常委会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筹划如何将原生态高山冷水米卖出大山的事。
“通过各级领导的努力,在各种会议和活动中宣传我们的大米,并多方推广销售,不光让市内外晓得,还让成都和上海,以及国外迪拜的客人都吃到了荞地大米,我们全力打造出了高山冷水米品牌。”西昌荞地乡党委书记罗锋告诉记者。
目前,荞地乡在西昌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交通、教育、沙石公司等部门关心支持下,全面改善交通、水利和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结合全乡实际,加快培育富民产业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烤烟及畜牧的基础上,围绕生产高山冷水米这个优势,打造“荞乡高山冷水米”品牌,并邀请广告公司进行包装,引进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村发展,推出一斤五元至十元的优质高山冷水米,而核桃、青花椒等产业也蓬勃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向万元目标迈进。
脱贫攻坚 西昌干部一直在路上
回顾2017年西昌脱贫攻坚工作,捷报频传。
2017年是西昌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执行的第二年,也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攻坚决胜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锁定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
西昌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细化为“23456”目标(即“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五件实事”“六个有”的总体目标),使脱贫攻坚任务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全市通过瞄准目标,强化领导、资金、制度三方面的保障,并创新机制,细化帮扶措施,突出重点,确保脱贫攻坚科学、稳步推进。
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中,西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第一组长、组长和总指挥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副书记任副指挥长,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各专项攻坚组组长。同时调整11个市委常委分工,每个常委联系一个边远少数民族乡镇,帮扶2—4个贫困村;15名市级领导定点联系47个贫困村,54个市级单位对口定点帮扶47个贫困村并结对成立47个联合党总支,47个驻村工作组进驻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户,派选了47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西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了从市级部门和乡镇,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作战力量的良好氛围,先后抽调18名业务骨干到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在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为脱贫攻坚提供资金保障中,2017年全市整合投入扶贫资金近4亿元,用于贫困户种养殖等产业扶持、农村危房改造、能源生态环境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项目、第一书记产业扶持、村卫生室改造建设、文化室建设、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建设乡中心幼儿园和“一村一幼”、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及高寒地区、二半山区蔬菜基地建设等方面;同时将全市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作为年度考核的重点专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结合实际制定了考核细则和评分标准。
2018年,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西昌市有了新目标。根据“两不愁、三保障”、“户三有、村七有、乡三有”等具体指标,进一步压实责任,补齐短板,加快产业培育,增强“造血”功能,保障贫困户稳定脱贫,避免出现“返贫”;全市自上而下理顺脱贫战线系统,明确乡镇、部门各自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各尽其责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加强督查督导,以通报、简报等形式及时反映各级各部门和乡镇、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推动工作开展;并通过素质提升、技能培训、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思想宣传,做到扶贫先扶志,加大实施教育扶贫力度,对“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以贫为荣的思想进行批驳,增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其他地区扶贫开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扶贫的范围,特别加大在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方面的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全民动员,多方联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记者 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