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必看!四川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看看哪些与你有关?

2018-04-09 11:55:28   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四川观察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月9日,省人社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意见》七大特点 评职称必看!

(一)坚持服务大局,明确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服务“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聚焦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着眼于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3年基本完成所有职称系列(专业)评价标准修订完善工作,5年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坚持统筹规划,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

要完善职称制度体系,横向上,适时调整、整合职称系列,优化专业设置,形成职称专业动态更新机制;纵向上,打破“天花板”,未设置正高的系列均设置正高级职称,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外部衔接上,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减少交叉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

(三)坚持分类评价,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是科学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可将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作为职称评价依据。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三是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人才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四)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创新评价机制。

一是丰富职称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评审、面试、业绩展示等多种方式开展评价,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为人才松绑,进一步打破身份、档案、地域等限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港澳台和外籍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三是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业态职称评价需求;

四是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各类引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打破常规、简化手续,采取一事一策、特事特办等方式开展不定期的特殊评审,作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评审职称。

(五)坚持以用为本,促进评价与培养使用相结合。

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强化职称竞聘上岗机制,强化聘后考核管理,打破职称聘任“终身制”,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促进职称评审服务基层和脱贫攻坚,建立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基层人才申报评审职称时论文、科研成果等不作为限制性条件,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鼓励我省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援藏援彝和到“四大片区”参加精准脱贫。

(六)坚持“放管服”要求,改进管理服务方式。

一是向用人主体放权,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州),在天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经开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等重点区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二是健全职称公共服务体系,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健全权利平等、条件平等和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体系,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三是推进职称信息化建设,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及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管理,实现职称网上申报、审核、评审、结果公示和查询。

(七)落实工作责任,强化职称制度改革组织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将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顺利实施。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