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清明祭英烈,勿忘忠烈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激昂的歌声回荡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上空。4月3日,在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通江县,“铭记·2018清明祭英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举行。
本次活动以“缅怀革命英烈 弘扬红军精神 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为主题,来自该县县级部门、乡镇干部职工、基层党员、教师、医生、学生、青年志愿者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1000余人参加了主题教育活动。全体人员肃立面向英勇烈士纪念碑三鞠躬并敬献花篮,向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哀思。
红军烈士集墓两旁,几排刻有红军烈士姓名与部队番号的墓碑整齐排列。旷继勋、吴展等25048名革命烈士墓碑上的红五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3月22日,革命烈士吴展的“五代”亲人分别从加拿大、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相约通江,带上了家乡大别山的水、泥土和他生前最喜欢的兰花,告慰先烈。
在吴展烈士的墓碑前,侄孙和外孙婿杨勇亲手把兰花种在了吴展烈士坟墓上,浇上了家乡的水,让家乡的气息陪伴在烈士身边。
讲解员讲述了一段跨越80年的父子相认。2011年,83岁高龄的吴方宜和几位亲人分别从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赶到通江,吴方宜抱着吴展烈士这块墓碑,生平第一次叫“父亲”。1933年,年仅33岁的吴展在通江牺牲,当时吴方宜才5岁,从未见过父亲。50年后的1983年,吴方宜的母亲、吴展的妻子彭镜秋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然而,她一直不清楚吴展牺牲在哪里,安葬在什么地方。一直到2010年,吴展的外孙女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照片,从中发现一块墓碑刻有“吴展烈士之墓”字样,才终于让这对父子在分离近80年后相聚。
听到这里,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的人们不禁感动落泪。讲解员介绍,清明节前夕,这样的寻找,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时有发生。总长102米高5.9米的英烈纪念墙上,刻录了安息在集墓中的7823名红军烈士的姓名。黑色的花岗岩上,张娃子、李四女子、张氏……这样的小名和只有姓氏的名字不在少数。
革命烈士后代闫虹霖一大早他就来到红军烈士陵园,先祭拜长眠在这里的烈士,然后义务清扫、拾捡垃圾。“我的祖父就在战斗中牺牲了,英烈墙上镌刻着他的名字,每年我都要来这里纪念他。
修缮一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王坪新村和“赤化全川”巨型标语等五部分组成,共埋葬25048名红军烈士,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自2012年5月9日陵园修缮竣工开园以来,已有超过400万人次前来缅怀先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园以来,纪念馆每年都以清明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期间举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时代在发展,绿色、文明、环保的网上祭祀越来越受到推崇。据介绍,该县清明节群众扫墓高峰期为4月4日至4月8日,同时以“生态殡葬、平安清明”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月”和“优质服务月”活动,倡导群众文明祭祀,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网民网上祭奠英烈。
程聪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任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