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诵经典 《考古版极简德阳史三字经》(修订版)首进校园

2018-03-27 08:17:36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蜀先民,出青甘,种粟米,居营盘……”3月26日,德阳市第五中学“一周三节”开幕式活动传来阵阵朗诵声。该校学生所诵读的正是由德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所写的《考古版极简德阳史三字经》(修订版)。据了解,德阳史“三字经”诞生之初只有192个字,在广泛征求全市文学界、考古界的文史工作者意见后逐字完善,最终修订版有204个字,浓缩了德阳历史五千年。

“修订版把历史逻辑关系再顺了一下,诵读起来更容易理解。”刘章泽介绍说,全文以时间为序,整理归纳了蜀先民最早跨越九顶山迁徙到平原地区桂圆桥安居、生产,从山地农业过渡到稻耕,然后迁徙到三星堆,创造了三星堆文明,最后迁都金沙,历开明十二世,巴蜀归一统的简史。简史写到汉初设置郡、县结束,每个节点出处均有考古遗址支撑。每段不仅有时间节点,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符号、生业形态、政治进程等。三星堆作为古蜀文化发展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德阳史“三字经”中占了主要部分,不仅叙其兴,还述其盛,记其衰。全文以“爱家乡,共传唱,协心力,大德阳”作为结尾,充分表达了创作目的和意义。

“读书节、社团节、科技节是学校的‘一周三节’,这是我们首次在读书节上诵读本土历史,通过诵读让我对德阳的历史更了解,同时也让我更热爱家乡。”德阳市第五中学初一五班的郭浩文从小就练习书法,开幕式上现场用楷书书写了一段考古版德阳史“三字经”中的内容。“开明王,十二世,蜀道辟,兵戈起。载魂舟,图语记,文化融,终归一。”刘章泽说,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开明氏蜀王时期,约公元前600年左右~公元前316年。当时,开明氏蜀国更加倚重军事力量,主要青铜器都已是巴蜀式兵器,但从船棺葬俗、神徽印章、“巴蜀图语”和杜宇“从天墮”“杜宇化鹃”、鳖灵“尸而复生”传说等情况来看,古蜀国的神权传统一直沿袭了下来。传说秦欲吞并蜀国,鉴于蜀道地势险要,谎称送蜀王金牛及美女,诱使其遣五丁开山辟路,趁机借道灭蜀。

“从身边历史读起,传唱经典之声。”德阳市第五中学教师易进说,德阳史“三字经”字字斟酌、朗朗上口,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理解、记忆都很容易。

记者了解到,《考古版极简德阳史三字经》(修订版)推出后,刘章泽也首次对外公开了文字注解内容。另外,德阳史“三字经”还将推出动漫、歌曲、童谣、戏曲等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广为流传。

秦琴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链接:考古版极简德阳史三字经(修订版)暨普及版【全文】

作者:刘章泽
     
蜀先民,出青甘,种粟米,居营盘。距而今,五千年,天骤寒,生计艰。
跨高山,入平原,初所止,栖桂圆。生民安,稻耕渐,三百春,再徙迁。
三星堆,两河岗,地便利,务农桑。八百岁,国肇昌,祖蚕丛,始称王。
又八百,鱼凫旺,借神灵,汇四方。筑城池,建庙堂,兴祭祀,铸神像。
至商末,神权衰,毁宗庙,祭器埋。金沙兴,六百载,子规啼,杜宇哀。
开明王,十二世,蜀道辟,兵戈起。载魂舟,图语记,文化融,终归一。
秦建县,已茫然,汉初置,什雒绵。继蜀汉,分设县,建五城,立阳泉。
晋万安,唐德阳,飞乌并,铜山往。迄如今,历沧桑,新时代,续华章。
乡关美,史悠长,人文萃,创辉煌。爱家乡,共传唱,协心力,大德阳。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