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身材魁梧个头高,质朴健谈人气旺。言之不足便手舞足蹈,兴致不尽就开怀大笑。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貌似元帅陈毅,铁骨铮铮,却由内而外,浑身散发着文人墨香。他自己经常被自己营造的意境和氛围所感染陶醉,乐得就像一个翩翩少年。这位被已故好友、著名诗人孙静轩先生文中称为“徐哈哈”“徐婆婆”“徐啰嗦”“徐大少”“徐奶娃儿”的徐康,让孙先生羡慕不已。说徐康太顺利太幸运,几乎是被摇篮摇着长大的,活得那么轻松,那么惬意!这让孙先生“又羡慕又嫉妒”。如果孙先生还活着,他该更加“羡慕”了。近日,74龄徐康先生四百多万字的《徐康文集》(八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3月6日,《徐康文集》首发式在徐先生的家乡眉山举行。
《徐康文集》。
徐康先生倾其一生,情定文学,在诗歌、散文、杂文、辞赋、楹联、评论、文史随笔、报告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作家,曾先后任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作协副主席、巴金文学院常务院长等职。在学习、生活、创作上,留下过哪些轨迹,又有哪些人生感悟?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与徐老先生相约眉山“止一”禅茶馆,开始了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
400万字“徐康文集”到手 如何看待辞赋的 “深”和爱情诗的“甜”?
四川发布:据了解,《徐康文集》是四川省继巴金、马识途、艾芜、李致、阿来、王火等四川作家之后,个人文学文集最为厚重的作品。请介绍一下您出版文集的最初想法和文集的大致构架。
徐康:我最初萌生出版文集,是在2011年8月。那年我68岁。我想,我人在一天天变老,身体和精力也会慢慢地不如以前。我要赶在我身体还能动,精力还比较充沛的时候,对自己一生的创作,做一个总结。而出版文集,便是最好的总结方式。于是,我和夫人邓小林开始着手遴选、汇集文稿、纸版转录电子文档等出版前的准备工作。
至于文集的大致构架(此前徐康先生已经赠送一套给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提前“尝鲜”),主要由文史随笔、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辞赋、碑铭、《东坡志林》百篇赏析、诗歌(上下卷)、儿童文学、外国精短篇美文赏析、理论、序跋、楹联、附录组成。总计400多万字。
四川发布:有不少提前读过《徐康文集》的读者评价说,《徐康文集》是一套适合各种年龄文化层读者阅读的文学“宝藏”。请问您怎么看待读者所说的“宝藏”?
徐康:关于是不是“宝藏”,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由我来说。书已经出来了,就像新媳妇,无论丑还是美,都得见公婆。就由读者去阅评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套文集,几乎包含了诗歌、杂文、散文、辞赋、文论、儿童文学等大部分文学体裁。喜欢阅读的朋友,从浩瀚的400多万字中,应该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
徐康(中)接受采访。
徐康所言读者“应该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一点也不夸张。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在采访徐康先生之前,浅读了一下该文集。发现先生的作品,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文集不仅展示了徐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还充分展示了精湛、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文集第一卷开篇随笔《“太宗怀鹞”与“太祖弹雀”》中,作者以名臣魏徵为了阻止唐太宗李世民玩鸟误国,于是滔滔不绝向唐太宗讲述古代帝王由于贪图享乐而误国,唐太宗一向尊敬魏徵,不便打断魏徵的话,宁愿将鸟憋死在自己的怀里。以此告诉读者唐太宗善纳忠言,君臣配合默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距今1200多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种子,并引进葡萄酒酿制技术,自此中国就有了最早的葡萄酒……喜欢葡萄酒的人很多。葡萄酒是怎么来的?相信知道这方面知识的人并不多。徐康通过一篇《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随笔,不仅向读者普及了葡萄酒的知识,还把《凉州词》的背景故事融入其中,让读者在短短数百字的文字中,既学到不少历史知识,还得到了很高的文学艺术熏陶。
《徐康文集》总计八卷,其中诗歌占据了两卷本。包括“京沪旅踪”“江南写意”“蜀中杂咏”和“温馨记忆──爱情诗1—4”等28个乐章。而爱情诗,就达92首之多。
“下雪天,我在小河边堆了个雪人/红萝卜做鼻子,青杠果做眼睛。夜里,北风呼呼敲着门窗/我的小雪人,你该不会冻僵?太阳公公,你可要早一点出来,暖一暖那浑身是雪的小孩/天刚亮,太阳公公就露了脸/我拍着手,感谢他带来了温暧/吃过饭,我去看望小雪人,到了小河边,不见她的影/小雪人哪去了?我问风姐姐,风姐姐叫我去问树爷爷”……这首《我和小雪人》的儿童诗,系徐康先生1982年39岁时所作。在《徐康文集》第六卷儿童文学,徐康用了整整一卷,收录了他一生创作的400多首(篇)儿童诗、儿童电视文学剧本和纪实体儿童散文。
徐康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其中最被业界认可的,除了散文、杂文、儿童文学以外,当属辞赋。在四川,魏明伦、徐康、何开四被称为当代蜀中辞赋的“三驾马车”。徐康所撰《国酒茅台赋》《永乐赋》《剑南春赋》在辞赋界影响深远。其中,《国酒茅台赋》获得了2010年“茅台杯”全国辞赋大赛一等奖。该赋已被国酒茅台作为重要企业文化精品一直传承下去。
在整个文集中,如果说辞赋、文史随笔、《东坡志林》百篇赏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汲取丰富的艺术熏陶的话,那么,近百首爱情诗,就是恋人们浪漫温馨的精神大餐。通过读徐康的爱情诗,倾听爱的音符,品味爱的甜蜜。
六岁前接触文学 母亲是如何给他种下文学种子的?
四川发布: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学并对其产生兴趣的?
徐康:应该是在六岁前,上幼儿园期间。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徐智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母亲祝耀文毕业于成都志诚商业高中会计班。
儿时母亲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爱子教子,循循善诱。我家离乐山大佛很近,父母带着我到大佛去游玩,是我最早的旅游记忆。三到六岁我上幼儿园,喜欢听幼儿园阿姨讲童话故事。幼儿园听讲故事意犹未尽,回到家缠着母亲,要母亲接着讲。“黄丝黄丝蚂蚂(蚂蚁),请你出来抬嘎嘎(肉饭等食物类)”,“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抬笆篓”……儿歌韵律感很强,易记易背;团结类的《蚂蚁搬家》、励志类的《岳母刺字》、孝敬类的《沉香救母》等故事,从母亲口中表达出来,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终身难忘。从那时起,要把母亲讲的故事,唱的儿歌记录下来,就成了我坚定的信念。以至于后来,我在上小学开始,就渐渐喜欢上了写故事,写儿歌。我觉得,母亲就是我最早接触和喜欢文学的启蒙老师。
马识途为《徐康文集》提字。
与文学结下不解缘 徐康年少的两个“贵人”是谁?
四川发布:还记得发表第一篇作品,是在什么载体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徐康:当然记得。那是我文学创作起步的“第一次”。对此,我要感谢两个伯乐──一个是四川日报,一个是我所在学校的老师。
从幼儿园到眉师附小再到眉山中学,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时代。1959年,16岁的我顺利考上眉山师范学校。其间,正值物质匮乏的饥荒年代。即便是作为教师的父亲,一个月最多只能吃一次肉,由于进食少喝水多,父亲出现严重水肿,也会把仅有的一丁点肉给正在长身体的我吃,让我从小深刻地懂得,什么叫做“父爱如山”。
阿来为《徐康文集》题字。
师范三年,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给徐康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肚子饿;他有事没事往图书馆跑,通过读书,转移甚至淡忘饥饿感;通过一首又一首地写诗──《壮气歌》《教师礼赞》《八月农村喜事多》(组诗)……诗歌如喷薄泉涌,通过笔尖的涓涓墨流,寄情于纸上。学校把徐康写的诗歌油印出来,分发到全校各班级学习,学校组织学生朗诵徐康的诗作,形成徐康热的“强大电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17、8岁的徐康,已经“诗”震眉师。
1961年9月,正是四川平原的稻收季节。徐康和很多同学一样,被学校安排到农村支农劳动。徐康劳动所在地是当时的眉山县松江。那是他正在田里收割水稻。突然,有一位同学拉开嗓音在田埂上大喊:徐康,侯校长叫你赶快回学校,有要事找你。
徐康听说校长找自己,不知是福是祸。他揣测着侯校长找自己究竟什么事。如果是好事,该怎么相处,如果是坏事,又该怎么应对?还没有想出一个结果,他一口气已经跑到了学校。
徐康走进了校长侯开林的办公室。他看到的是,侯校长的和颜悦色。说,看你气喘吁吁的样子,不急,先喝杯水。看到徐康满腿的泥,侯开林叫工作人员打来一盆热乎乎的洗脚水。叫徐康先把脚洗干净。
长到十八岁,第一次有父母亲人以外的人给徐康泡热茶,送热水洗脚,而且是校长这样的“大官”。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徐康想,从眼下的情况看,自己被叫来,肯定是好事──至少不是坏事。
脚洗完后,侯校长揭开谜底:小徐啊,你寄到四川日报的诗歌《骑牛南山走》,四川日报准备刊发。现在报社来信征求我们校党委的意见,并说你“基础尚好,望重点培养”。为了对你进行重点培养,我们准备请你主编我们的校报《劳动快报》。
就这样,徐康从田间回到学校,开始编辑《劳动快报》分发到各劳动工地,鼓舞士气。
“中国诗怪”如何说他人生“顺风顺水”?
四川发布:素有“中国诗怪”之称的已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作协副主席孙静轩先生曾在他一篇名叫《徐康的绰号—朋友记趣》中说,您的人生太顺利太幸运,几乎是被摇篮摇着长大的。活得那么轻松那么惬意。这是怎么个“顺”和“幸运”?
徐康:缺少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恰恰是创作生涯中的一件憾事。正如孙先生所言,我该跌进大浪中多喝几口水,吃点苦头。
徐康说起自己的“顺”和“幸运”如数家珍。他说,在上师范的时候,自己深得校领导喜爱,被安排编报纸。毕业后,1962年,徐康被分配到眉山城区一所小学教书。十年后,他被调到眉山县文化馆从事创作。开始一边主编《眉山文艺》,一边进行诗歌创作,一边培养眉山文学队伍。短短数年,眉山文学队伍人数和质量,在四川文艺界已经出类拔萃。1984年初,徐康被借调到四川作协文学院从事专业创作。次年起,徐康先后被任命为省作协副秘书长、巴金文学院常务院长、省作协副主席等职,被选为全国作代会代表,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记录,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是一名好作家所要具备的条件。这一点,徐康无疑是很多人学习的榜样。自从担任省作协领导职务和全国作协代表以后,徐康在全国各地开会、采风的机会越来越多。而每到一处,除了记录自己的活动轨迹,还必有诗歌、散文加以表达。在《徐康文集》第八卷《自传概略》中,徐康用了102页的篇幅,记录了自己从1943年出生到2016年73岁间,每一年的活动轨迹。
从诗歌到散文写作的角色转换 如何突破体裁转型之难?
四川发布:在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遇到过创作瓶颈吗,怎么克服的?
徐康:当然会有。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我一共出版包括辞赋、散文、杂文、儿童文学等在内22本单行本。从198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耕耘期的抒情》以来,先后出了9本诗集。我担任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时候,院长是马识途先生,我是他的助手。同时也是当时为数不多既搞创作,又搞组织工作的人,是省作协党组成员、省作协副主席。
徐康说,他是写诗歌、辞赋“起家”的。对于文言文创作,引经据典,他可以信手拈来。即便是写三千行的长诗,也可以“一韵到底”。然而,在创作体裁上,难道一辈子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他开始从诗歌转型到写散文。
而最苦的,就是转型。诗歌属于抒情体,散文属于叙事兼抒情体。从诗歌转型到散文、杂文、评论,是非常痛苦的。老是改不掉写诗的思维旧习,老是带有诗歌的痕迹。比如,徐康在写散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就想到押韵,想到诗句,绕了大半天,还在主题的“场外”绕来绕去,说了一大堆与要表达的内容无关的话。后来,徐康使劲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熬更守夜学习散文写作技巧。他深刻地领悟到,写散文,首先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技巧,语句的优美等等。茅塞顿开后,徐康发现,写散文是那么愉快,那么自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康散文写作兴趣大发,除了国内大小杂志不断刊发他的散文,港澳台甚至国外一些文学杂志,也在刊发或转载徐康的散文作品。短短数年,刊发徐康散文作品的杂志样刊就堆满了几个书柜。
徐康:散文写作很自由,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挥抒情特点。文情并茂,散文中的随笔叫做随意之笔,随笔言之所到,随意而为之。我所写散文、随笔、杂文是最多的。文集这次收了3-4本,500篇左右。占整个文集一半以上。
夫人是先生的“左右手” 年轻人该从徐康夫妇的相濡以沫中悟出什么?
四川发布:在采访过程中,您多次提及您的夫人邓小林女士。说《徐康文集》得以成功出版,夫人有一半的功劳。请问怎么理解?
徐康:说到夫人的好,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的夫人邓小林和我同属眉山人。她的哥哥是我念初中时要好的同学。后来他学了中医,我走了文学这条路。年轻的时候,我身体不好,经常到他药店取药,就这样我认识他妹妹邓小林。
当记者问徐康,他和夫人是自由恋爱还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您身上有哪些优点吸引了邓老师?徐康连打了几个哈哈,不无幽默地说,我们是自由恋爱。我年轻的时候长得不丑,会写诗,有文采,该我骄傲!言毕,又是一阵爽朗的、脆生生的“哈哈……哈哈……”
1965年,全国报刊开始批判《海瑞罢官》。徐康所写的《教师礼赞》也被指“为修正主义唱赞歌”而遭到学校批判。1966年6月徐康的父亲徐智被作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进行批判,在不堪其辱的情况下跳井自杀,后被同事救起。然而,已经被气得几近“糊涂”的徐智先生并未就此逃脱厄运。当时正值“文革”初期,“5.16”通知下达之时,6月18日晚上,眉山中学召开拘捕大会,徐智先生被冠以“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名,被拘留审查。次年,徐康49岁的父亲在被“监护”时,导致右半身瘫痪,才被准许家人接回,送到医院治疗。幸运的是,当年年底,徐智先生即得到平反。
1968年,18岁的邓小林认识25岁的徐康后,经常前往徐家照顾身体不好的徐康。两人由此确立了恋爱关系。在经历了七年的爱情长跑后,1975年夏,徐康和邓小林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从习惯鼾声到喜欢鼾声/这过程如恋爱并且与婚姻同步/假如我的鼾声真如雷霆/也是为你梦中的惊蛰/报一声春晓催一声布谷”……这是徐康甜蜜爱情最真实的写照。
徐康:1984年初,我被调到省作协上班后,我的夫人于1985年也被调入四川文艺出版社工作,居住于四川文学艺术界和新闻界相对集中的成都红星路二段──省作协、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均在这里。
徐康说,夫人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一周的饭菜,每一天从来不重复,夫人穷尽一切办法,让我吃好。我创作的时候,是废寝忘食的,有时在凳子上一坐就是好几天。家里的藤椅被我坐烂两张。有一次,我一屁股坐下去,藤椅就被坐散了架。我一屁股倒在地上,引得夫人哈哈大笑。后来,夫人给我买了钢架的椅子,直到现在还好好的。为了我的身体健康,夫人每天只允许我抽2支烟。这烟必须是在我创作完成后,作为奖励给我。因此,直到现在,我没有烟瘾。得到夫人的奖赏,感觉香烟的香气,就像夫人对我的好,历久弥新。有一次,我在写作过程中,一边在屋内来回走动一边思考问题,一不小心撞到玻璃上,玻璃被撞碎了,头也被撞得血淋淋的。夫人心疼得眼泪哗哗直流。在把我送到医院包扎后,夫人马上在新换的玻璃上,贴上“被撞警示条”。
生活上,成功的伴侣往往在工作上也相互助力。而邓小林对徐康创作上的帮助,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徐康说,他写的字,只有自己的夫人看得懂。在确定整理出版《徐康文集》之时以及在整理文集资料期间,总计400多万字中,大部分在报纸、杂志和书本。徐康不熟悉电脑操作,全部是夫人帮他把400多万字输入电脑。平时,徐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稿件,大约在一天到两天时间,而被徐康称为“快手”的邓小林,只需要半小时,就把徐康纸上潦草的文字输入电脑。
我们眼前快七十岁的邓小林,为了给徐康打字,右手食指已“打”起了茧疤。徐康说,我的文集有400多万字的资料,夫人每天打字,手指的老茧全部是操作电脑留下的。整理这四百多万字,家里的电脑被夫人用坏了三台。
徐康:夫人除了辛苦整理我的文集文字、图片资料,还管我的衣食住行。除了早餐不变的牛奶鸡蛋,一周七天,中午晚上夫人从来不会做相同的饭菜。让我对一日三餐都有新鲜感,胃口大开。
《徐康文集》交付印刷厂后,喜欢打点“小麻将”的徐康,会主动约上三五好友小聚。而无论徐康“小聚”到再晚,邓小林都会等着他回家才会入睡。徐康说,他自己的自理能力很差,现在走路没有以前稳健。一般晚上和友人“小聚”后,友人会把他送到小区外。而在回家前,他必须先给夫人打电话,这时夫人就会提前来到小区大门外,和徐康十指相扣,携手回家。十几年来,这种规定性动作,不曾改变。
徐康:女儿早已经成家立业。我们夫妻俩,没有更多爱情上的甜言蜜语。我们深入骨髓的彼此深爱,潜移默化融进了女儿的爱情家庭当中。女儿和女婿偶闹小别扭,我就叫他们看看爸爸妈妈的婚姻,从此女儿有样学样,家庭也越来越幸福了。
《徐康文集》,融进了徐康和邓小林夫妻共同的心血和汗水。文集中,有大量徐康写好友,好友写徐康的文字。然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一篇有关邓小林的文字,这让读者感到意外。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向邓小林寻求答案,邓小林说──拒绝。徐康多次提出要写一篇关于我的文字,我直接拒绝!
这是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采访邓小林,邓小林所说的唯一一句干净利落、斩钉截铁的话。
从徐康谈夫人对他的创作上的帮助,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想起形容夫妻间恩爱一个温馨的词──相濡以沫。在创作和人生仕途上,徐康是幸福的,而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为自己默默奉献一生的贤内助,才是徐康最大的幸事。
写作过程中,最高兴的是,写好交付打印。我写一篇1000字的稿子,一天左右,我爱人半小时就输入电脑了,很快。右手食指都打起茧了。只有她才认识我的草字。她前后换了3次电脑。写完稿子后,我就抽一支烟。感觉最愉快,享受那种惬意。夫人说,奖励你一支烟。一天只有两支烟。
“我们在这里举行《徐康文集》出版座谈会,最不应该忘记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夫人邓小林。”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宋玉鹏在3月6日《徐康文集》出版座谈会会上说,邓小林既是徐康的打字员,又是徐康生活上的营养师,徐康的秘书。
采访几个关键热词
馆藏手稿:目前,中国现代文学馆致函徐康,拟征集其《徐康文集》手稿,作为永久馆藏。
《永乐赋》:北京维修十三陵,圈内人专函约定徐康为其撰写《永乐赋》。这一篇赋在全国颇具影响。
雄鹰和红鸡公:年轻的时候,徐康喜欢踢足球和打篮球,曾经是学校红鸡公篮球队主将和雄鹰足球队副队长。他离开学校后,学校的体育活动死气沉沉,雄鹰“雄”不起来;红鸡公也“焉”了。
稀撇:他喜欢下象棋,游泳。徐康自嘲说,自己象棋下得“稀撇”。
你的胡子扎得我痒酥酥的:徐康和已故诗人孙静轩过去是形影不离的好友。有一次他们好久不见,见面的时候,两人深情相拥,徐康用沾满胡茬的脸和孙静轩行“贴面礼”,扎得孙静轩的脸生疼。孙静轩说,徐康的胡子又粗又硬,扎得我痒酥酥的。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廖兴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