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27日提交成都两会审议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成都锁定未来“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到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记者注意到,在成都市新一轮的总体规划里,很多规划都与民生切切相关。关于住房、居住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成都未来将会怎么做?来看记者为你整理的这些贴合民生的发展关键词。
全域增绿建设公园城市
规划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380公里。社区级绿道9630公里。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建设公园城市,做到“推窗见山,开门见绿。”形成透风见绿的城市空间秩序,计划构建29条观山观域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
同时,划定城市色彩分区,发挥城市色彩对塑造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实施景观照明提升工程,打造靓丽城市夜景,提升景观照明品质。
覆盖城乡的“15分钟基本公服圈”
在城市治理方面,成都要建构优质、均衡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15分钟步行距离,即1-1.5公里为服务半径,构建构建15分钟基本公服圈。配置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商业金融、安全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鼓励建设社区综合体,形成高品质的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综合社区服务。”
规划到2035年
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覆盖率100%;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缩小到1.6、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从10026元增长到26000元;
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达1.7平方米;
医疗卫生设施千人床位数达8.8个;
养老机构老人千人床位数达45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
完善住房体系 实现住有所居
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扩大居住用地与住房供应,到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居住用地400平方公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城市多元化人口的居住需求。
科学治堵 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
构建网络化、多层级、高标准的市域快速交通体系,至2035年,实现绿色交通分担比85%,其中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
规划到2035年
形成“三绕十七射”高速公路网络
到2035年,规划形成“3绕17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1510公里。
构建“148”高铁圈
实现成渝城市群内1小时可达,到西安、昆明、贵阳、武汉等“1+8”中西部城市4小时可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
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
通过城际铁路、国铁公交化运营线路及市域铁路,构建“1+7”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
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市域内规划37条共1696公里城市轨道线网,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新型城乡融合发展
打破“重城轻乡”“重点轻面”的规划建设体制,完善新型城乡体系,促进城乡功能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塑造“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
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3种类型97个特色镇。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到2020年,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
天府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重点保护成都历史城区,扩大成都历史城区范围,将历史城区范围由13.6平方公里扩大到24.66平方公里;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及风貌区的数量和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占历史城区的面积比例由7.2%增加到28.98%。
同时,成都将进一步弘扬、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加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复兴繁荣发展,加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历史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建设20片文化片区、60条特色风貌街道。
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设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刘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