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群普通的农家妇女,用这些小针细线坚持做着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虽然我们很平凡,但小小的我们也有大大的梦想。” 银杏乡民艺羌绣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王小蓉告诉笔者,我们尽自己所能的传承和保护羌绣文化,也用自己的双手绣出新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
王小蓉向记者介绍合作社的现状
传承梦 羌绣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羌绣作为羌族文化最典型的传承之一,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前,只是作为汶川羌族妇女闲暇时的生活消遣。如今汶川的羌绣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一古老的手工艺焕发新活力,不仅为羌族妇女带来了新收入,更增强了羌族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绣娘们正在加工完成秀片
“这十余年,我从对羌绣感兴趣到学习羌绣再到管理合作社,走过了风风雨雨,经历了酸甜苦辣咸,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传承本名族的文化是我的一份责任,我有义务把羌绣文化传承下去,推广出去,让更多人认识羌绣,了解羌族。不管以后这条路有多坎坷,我都会坚持走下去。”王小蓉告诉笔者,“都说苏杭绣工艺精湛,其实羌绣一样栩栩如生,当你走进古韵羌山,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刺绣源于生产生活,我们的灵感源于生产生活的各个地方,我们的刺绣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民族艺术品。”
“传承民族技艺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使命。”县传承人王明香说,“为确保羌族手工刺绣质量,培训更多的羌族绣娘,州妇联、县妇联开办了手工刺绣培训班。在州、县妇联帮扶中心的引导下,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培训,学员们可以免费学习羌族刺绣及羌绣的图案画法等实用技术。”
通过培训,学员们不仅了解羌绣历史,掌握新技能,对于羌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创新梦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
羌人制作工艺品技术精湛,有的技术已经失传,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于羌族的工艺美术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而“羌绣”就是最具特色的代表。早期,羌绣运用于羌族服饰上最为广泛,无处不在的羌绣,使羌族成为了一个把艺术品穿戴于身的民族,那时以实用型为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羌绣以其自身的民族传统风格,浓郁的地方情调,精巧的技艺,广受旅客青睐,现在羌绣正向挂件、饰品等观赏性艺术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了蜀绣、苏绣等名绣现代工艺制作技巧,经不断改良,其运用空间更加广泛,也更加融入现代人生活。
改良而不变质保证了羌绣鲜活的生命,绣娘邓春花告诉笔者:“你看我绣的这双云云鞋,是给我闺女出嫁准备的,传说中羌族祖先有名女将为保卫家乡,身逢绝境,无法脱身,突然,脚下的云云鞋化作一朵白云,女将才腾云得以脱身,所以我们这出嫁的姑娘都必须有一双精美的云云鞋,它寓意毅力坚强、平安吉祥,现在引进了新的制作技术,鞋的造型更合理了、舒适度也增加了、祥云图也更美了。”“羌绣为什么在传承和创新中,保留了最初的民族风韵,因为他们赋予了艺术灵魂、生命和精神,只会在创新中生命力更加旺盛,而不会因为其他文化的流入消失殆尽。”负责人王小蓉说。
走进琳琅满目的成品室,展柜里摆放着文件包、笔袋、笔记本、手包、抱枕、拖鞋等除了以传统羌绣图案为基础创新的旅游纪念品和生活用品,该合作社还结合 “汶川三宝”创作了图纹,实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的创新发展理念。
奔康梦 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在汶川,羌族妇女祖祖辈辈都有刺绣的习惯。但长期以来,小到手绢、荷包、衣服,大到被褥、壁挂等刺绣作品仅供自家使用,偶尔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目前,在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了羌绣帮扶计划,“汶川县银杏乡羌秀产业基地”就是帮扶对象之一,经过近几年呕心沥血的建设发展,这种民间刺绣以细致的做工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逐渐被市场认可,成了当地妇女创收的重要来源。绣娘们告诉笔者:“ 10年前家园在地震中毁了,在政府的帮助下现在过上了新的生活,所以我们也要感恩,最好的感恩就是自力更生、不拖后腿。”汶川县委、政府广泛动员妇女利用闲时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激发她们的内生动力。
据了解,该产业基地开展羌绣培训班以聘请知名羌绣传承人授课, 采取“理论+现场演示+实践”三合一方法,提供免费秀片、针线等学习材料的方式向学员们授课。现已培育出200余位绣技较高的绣娘。在绣房里,县传承人王明香正刺绣一只熊猫图案,熊猫是羌绣创新图纹式样,常用作墙挂艺术品欣赏。“我绣这样一幅画需要2周,酬劳500多元,每个月最少都能挣1000元。”王明香说。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孩子还在上学,家里一度贫困,现在可以足不出户刺绣挣钱。为了打造汶川羌绣产业,银杏乡羌绣产业基地形成了“研发、培训、生产、销售、推广、回报”6步走的发展模式。汶川绣娘凭借民族文化特色和自己的心灵手巧,自力更生、不断发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昂首阔步迈上了奔康致富之路。
如今,在飞针走线间,绣出美好新生活,弘扬、传承羌族民俗文化,成了汶川妇女的心声,也是汶川县民族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伍排勇 李琰 朱春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