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四川省委:让“法治”为乡村振兴护航

2018-01-23 17:16:4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近日获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在今年四川省两会上提交了题为《让“法治”为乡村振兴护航》的提案,内容如下:

让“法治”为乡村振兴护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可谓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是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出的路径之一。“善治”概言之就是良好的治理。要实现良好的治理愿景,就必须将乡村治理体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在有法有序的环境中,使乡村和谐安定有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保驾护航。2013年起,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的社员就在成都市郫都区青冈村开展了“依法治村”工作,通过实践探索,引发了我委对“依法治村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些新思考:

一、在“依法治村”中要强化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青冈村的实践中发现,正是村党组织对“依法治村”的高度重视,让全镇矛盾最多的“后进村”成为了省“依法治理示范村”。“依法治村”村党组织这个“龙头”是关键,为此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在“依法治村”中的领导作用。要坚决防止村党组织在“依法治村”过程中的弱化虚化现象,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变成“依法治村”的制度优势,从而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战备的实施。二是要充分发挥乡村党员干部在“依法治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好建设“法治乡村”的“带头人”。三是应大力推进村党组织干部的职业化、年轻化、知识化,为“依法治村”提供保障。推动村党支部书记的专职化,探索将村党组织书记纳入科级实职岗位管理。要逐步提高村干部的待遇水平,吸引年轻的、有知识的优秀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为落实“依法治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在“依法治村”中要突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的作用。在青冈村,我委社员在符合《土地法》的前提下,对青冈村《农村土地租赁合同》进行修订,既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又让投资人可以放心投资和建设。法律对于乡村发展的作用与日凸显,为此建议:一是“依法治村”要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乡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集体经济的发展等都离不开法律。要坚持实施“一村一律师”,依法形成符合村情的产权清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分配合理的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村经济合作组织应配备法律顾问,方便村土地股权流动和转让,以促进乡村实业、乡村经济的有序发展。二是“依法治村”要为建设生态乡村提供法律保障。乡村生态建设需要一个绿水青山的法律环境。要加强对乡村林业资源保护、人畜饮水安全、交通运输保障等领域的综合执法,对破坏生态有违反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人,要严格执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三是“依法治村”要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法律保障。应把提高村民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作为“依法治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杜绝村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磷胺等禁用农药和禁用农业投入品,不断提高村民农业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意识。

三、要让“依法治村”充满“自治味”,提高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群众的幸福感。在青冈村的土地纠纷中,争议土地没有档案记录,如通过起诉的方式解决,无法进行取证,问题无法解决。采用“百姓纠纷大家评”这种充满“自治味”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因此,“依法治村”必须坚持法治、自治双管齐下,才能让在走乡村振兴之路的村民有幸福感。为此建议:一是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模式,构建村民广泛参与的“大调解”体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 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要依法加大村规民约的执行力。要倡导村民或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适时修订村规民约并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村规民约为补充积极开展村民自治,不断丰富“依法治村”的模式。三是是以法为基石,建立健全由村民参与的乡村矛盾预警机制。积极推行“依靠村民、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乡村社会法治工作机制,建立由群众亲自参与的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提升预防、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水平。

四、在“依法治村助推乡村振兴”中要加大对法律公共服务产品投放力度。一是 “依法治村”中要提倡法律服务“共享”理念。要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业共同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政府购买与公益补偿相结合的机制,实现“依法治村”法律服务的持续化发展。二是扩大法律文化产品和法律教育产品的投入。村民文化素质普遍有待提升,需要多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生产一些村民喜闻乐见的法律文化产品和法律教育产品,使村民尽快形成从“愿意看”到“愿意学”自觉学法氛围。三是植入“互联网+法律公益服务”模式进入乡村。为了解决偏远山区律师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互联网+法律公益服务”的投入力度,调动我省上万名律师的资源统一为乡村提供公益服务,使广大律师能够在线上为村民提供多元化的法律服务。同时,可以制作“中国乡村党支书APP”来链接村民与律师之间的沟通,不但可以随时掌控舆情和社情,还可以解决村民对线上律师的不信任之虞。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