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月19日,四川省2018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理县古尔沟镇,这里的老百姓不用出门,不用排队,也不用挂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省级医疗卫生服务。
一大早,在古尔沟镇丘地村的一间不足200平方米的活动室内,来自省级10多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就围着房间的四周搭好了临时诊疗窗口,当地村民陆续来到这间小屋,寻找着自己需要的医生。
今年78岁的藏族老大爷班登头一直患有心脏病,心房颤动加上高血压等,他每年都要去华西医院好几次。一进房间,班登头就到处找华西医院的诊疗窗口。经过简单诊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华很快的给班登头开好了药,主要是用于降血压和治疗房颤的药物,其中很多都是免费领取的药物。班登头拿着药单告诉记者,“这次这个活动太好了,以前每次去华西排队都要排很久,这次在家门口就把病看了。”
65岁的小恩波在2014年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后效果不错,但一直需要服用可定等药物来保护。但根据国家规定,可定这种药物,病人每个月只能在同一家医院买到一个月的用量。小恩波作为理县偏远地区的农民,每个月都要去医院买药,实在是太麻烦。有时候,小恩波索性一次跑几家医院,一个医院买一个月的,跑三家医院回来就能吃三个月。而这次的送卫生下乡,医生也带来了这样的药物,小恩波在家就能够买到。
古尔沟镇大沟村76岁的藏族奶奶王素珍属于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就是疾病。王素珍一家有6口人,老伴儿、儿媳妇、两个孙子和一个重孙,还有个孙女儿已经嫁了出去。20多年前,儿子因为一次意外,让这个家失去了主心骨,一切重担都落在王素珍头上。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长期的辛苦操劳,让王素珍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大骨节病(当地一种地方病)、心脏病、肺气肿、胆结石等,让这位老人痛苦不堪。仅2017年,老人就到成都入院治疗了5次。虽然多病缠身,但老人依然非常坚强,家中很多事都还要自己承担。
汶马高速项目,让王素珍的房子和土地被征收了。如今,家中的新房已经修建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失去土地的这一家人目前主要靠挖虫草为生。通过这一家人的辛勤劳动,去年,他们摘到了贫困户的帽子。王淑珍的儿媳妇沈渣告诉记者,因为他们所在古尔沟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景区,现在失去了土地,他们也打算发展旅游业来提高自己家的收入。
得知王素珍的情况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几位专家专程来到王素珍的家中,为其义诊。通过诊断,几位专家最终得出结论,王素珍患的是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除了给王素珍开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外,还建议她最好的治疗的办法就是吸氧治疗,要求她每天至少要吸氧14个小时。王素珍之前在成都看病时,就已经买了一台制氧机放在家中,但她并没有正确的进行吸氧治疗。听到专家的建议后,王素珍表示,以后会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据统计,1月18日,理县县城街心广场共义诊1558人次,提供健康咨询1337人次,免费测量血压290人次,测量血糖250人次,免费发放药品(器械)价值2.99万元,发放健康宣传资料900份,开展健康讲座369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01人次,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12人,送医到户4户,开展白内障手术19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