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天府文化 首次用大数据解读唐诗密码:唐诗之门由成都开启

2018-01-12 10:53:34   成都晚报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是组成这一文化高峰的重要部分。去年12月11日,成都晚报推出年终钜献--“天府成都 破译唐诗密码”特别策划。成都晚报编辑记者团队首次采用大数据的方式,挖掘破译唐诗中的成都元素,发布《成都打开唐诗之门》、《成都出品唐代时尚达人的“标配”》、《友善之城让老杜诗风变清新》、《杜甫早就说了:成都是花城》、《永陵告诉我们:成都是东方音乐之都》等十项不为人知的天府文化研究成果。
系列策划充分结合成都的城市发展定位,融合新媒体表达,以线上线下互动,全国半径全方位传播“天府文化”。截至目前,策划专题版面达20版,吸引全国城市30余个城市参与,网站及新媒体近50家,全网阅读量突破500余万次。同时,由报社编辑记者担纲讲师的“成都晚报天府文化公益讲堂”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受到市民强烈欢迎。

大数据形式创新解读“唐诗中的成都”

50个唐代没到过成都的诗人为成都写诗超100首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指出,要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此,成都晚报编辑团队积极主动深入学习研讨,对涉及成都的全唐诗和古典文献书籍的精读研读后,于2017年12月11日至12月25日,连续推出十期专题--“天府成都·破译唐诗密码”,以大数据为手段,破译唐诗中天府文化密码,挖掘唐诗中天府文化内涵,追溯天府文化的历史本源与气质神韵。

以上为部分成都晚报电子版截图

经过梳理发现,唐代的伟大诗人几乎都到过成都。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自古诗人例到蜀”,道出了唐代及以后许多著名诗人入蜀的盛况,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地理现象。由此可见,成都以独一无二的姿态,开启了唐诗之门。其中,《全唐诗》中“成都”及其别称出现共325次,最早直接写到成都的作品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手的《秋日二首》,而在写成都的唐诗数量排行榜中,杜甫以271首高质量的作品占据第一,薛涛以80余首位居第二。
此外,成都晚报编辑团队研究发现,50个唐代没到过成都的诗人却为成都写下了超过100首的诗,《全唐诗》中“蜀”字出现987次,不仅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在唐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展现出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全唐诗》13处写到蜀锦、24处写到蜀笺、18处写到筇杖等,充分体现成都在唐朝时期的时尚优雅。而在搜索167首写成都饮食的唐代诗篇时,记者编辑团队发现,所涉及的动植物食材及调味料达43种,充分奠定了成都作为中国美食之都的地位。

与此同时,通过对描写成都风貌的450唐诗进行梳理,提出唐代成都五大文化名片、五大文化名山,说明成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

互动票选 150余万网友参与推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各登金句、诗人评选榜首

“天府成都 破译唐诗密码”系列策划以全媒体形式,线上线下同步开展,12月11日,“唐诗咏成都 我最喜欢的十大金句”“唐诗咏成都 我最喜欢的十大诗人”评选活动在成都晚报全媒体平台同步启动。 经历半个月的推荐与投票,“我最喜欢的十大成都唐诗金句、十大成都唐代诗人”评选结果出炉。唐代诗人中,留下最多与成都有关作品的“诗圣”杜甫当仁不让获评网友最喜爱唐代诗人,诗仙李白大手笔极写成都之壮丽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登顶网友最喜爱成都唐诗金句。

投票页面截图

自推荐投票活动启动以来,150余万网友参与金句、诗人推荐互动,成都晚报微博“唐诗密码”话题及相关稿件阅读量超200万余次。在12月20-22日投票的三天时间中,22万网友参与投票,成都最佳金句及诗人由此诞生。

城市挑战 40余家主流媒体

30余个城市300万网友共掀唐诗热潮

12月13日,成都晚报发起“城市唐诗挑战赛”大型线上互动活动,邀请全国各大历史文化名城共同参与,通过在微博晒出描写其所在城市的唐诗,引发广大网友互动。活动一经推出,迅速得到北京、广州、重庆、武汉、郑州、南京、长沙、乌鲁木齐等全国30余个城市积极回应,吸引295万余网友参与。同时包括北京晨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浙江日报、扬子晚报、重庆晚报、长沙发布等40余家一线城市主流媒体和政府官方微博第一时间转发转载,共同掀起“唐诗中的成都热”,让“天府文化”的影响力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全国一线城市。

各媒体响应成都晚报“破译唐诗密码”

据统计,成都晚报微博发起的“城市唐诗挑战赛”话题阅读量已达186万余次,相关微博阅读量逾100万次。 此外,其专版内容被人民网、新华网及重要门户网站--新浪、搜狐、腾讯等转载超过4万余次,网络参与人数最高时达到300万人次。“天府成都 破译唐诗密码”网络搜索结果达50余万个。

“城市唐诗挑战赛”参与媒体、网友部分截图

编辑上阵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更多市民了解“天府文化”

为更好地宣传天府文化,成都晚报举办专题文化讲座,通过由成都晚报记者编辑担纲讲师的“成都晚报天府文化公益讲堂”,将唐诗中的成都带进社区、学校、乡村……以接地气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唐诗中的成都与当今天府成都的文化传承。

部分公益讲堂资料图

第一场天府文化公益讲堂于12月15日下午,在成都晚报社开讲,近50名市民报名参与,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不少学校、社区和其他机构纷纷向晚报发出邀请。接下来,“天府文化公益讲堂”将陆续走进高新区、都江堰市、双流等区域的机构、社区、乡村。为市民带来一场唐诗与成都的文化盛宴。据悉,1月12日最新一期公益讲堂在盐道街小学举行。

新媒体产品《唐诗大V建了个天府成都群,李白杜甫李世民……全来了》截图

专家点赞

让城市文化传播更有深度和力度

经过线上线下多角度、多元化报道,“天府成都 破译唐诗密码”系列策划不仅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点赞打call,也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表示:“成都晚报社举办的‘现唐诗中的天府成都‘,以大数据方式全覆盖唐代诗人对成都的诗意书写,梳理并得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和人文神韵。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成都,一个于平常眼中所见到的所谓消费休闲的人间天堂之外,具有诗性、雅致、清幽的成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殿元认为,“成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资源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尝试,系列报道和多角度的策划活动,让市民、网友共同参与,更是深刻掌握了当下新媒体时代对个性化参与的重要性,让这个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性报道,而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

成都籍著名音乐人洛兵看了本组专题报道后,激发起为成都写首歌的激情,“我终于找到为成都写一首歌的感觉了!”

此外,四川文艺出版社与成都晚报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尽快出版《“天府文化”--唐诗中的一座伟大城市》专题图书,旨在中国文化高峰唐诗中,探求一个城市千年之变的雄心壮志的文化基因和血脉。

链接:

十大成都唐诗金句、成都唐代诗人评选结果

十大成都唐诗金句

第一名: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李白
金句解析:诗仙李白大手笔极写成都之壮丽。

第二名:

游子去游多不归。--《蜀中》方干
金句解析: 这是唐诗对“天府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表达。

第三名: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登锦城散花楼》李白
金句解析:从朝光到暮雨,并且向四周扩散,东到长江三峡,南至双流县城,形象鲜明,意境飘逸。

第四名: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杜甫
金句解析: 杜甫描写了成都花团锦簇的明艳色调,是千年传唱之绝佳广告语。

第五名: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杜甫
金句解析:体现了杜甫饱经患难,却从未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

第六名: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秋日二首》李世民
金句解析:远远的看过去,希望看到成都的模样,但是映入眼帘的却是巍峨的峨眉山。

第七名:

使君自别罗敷面,争解回头爱白花。--《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 白槿花》白居易
金句解析:成都满城开满白瑾花,不少唐代诗人都写下了赞颂它芳美的诗句。

第八名:

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成都为客作》田澄
金句解析:成都物产富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第九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府》杜甫
金句解析:初来乍到,杜甫看到的是一座大都会,相当于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

第十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金句解析:描写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

十大成都唐代诗人

第一名 杜 甫
第二名 薛 涛
第三名 李 白
第四名 贯 休
第五名 高 骈
第六名 刘禹锡
第七名 王 勃
第八名 唐 求
第九名 李商隐
第十名 白居易
成都晚报记者 曹璐
编辑:李钰莹  责任编辑:李端阳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