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台楼榭穿插其间的竹林尽显曲径通幽,目光所及处,憨态可掬的卡通熊猫或化身为“树先生”,或三两结伴欢跳在长椅上……
置身成都市三环路外侧娇子立交与航天立交之间的熊猫绿道示范段,仿若长途跋涉远郊登高后初见世外桃源,又如漫步于藏在城市深处的别致园林,全然忘却周遭的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雏形初显的成都天府绿道系统,让蓉城百姓在城市里畅享全天候的有氧“绿”动新生活。
全域“城市+”生态工程
2017年9月,成都天府绿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根据预期目标,2020年建成840公里“一轴两环”绿道,建成区级、社区级绿道2400公里;2025年建成“一轴二山三环七带”1920公里区域级绿道,以及社区级绿道8680公里;2035年将全面建成集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旅游、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天府绿道三级体系。
打造如此庞大的天府绿道系统,成都并非零基础起建,而是一项秉承“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的“城市+”工程。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天府绿道体系规划项目负责人李果介绍,天府绿道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或把原有的田园、公园、人文古迹、自然景点用绿道串联起来,或将原有绿道景观升级,增加休憩点、座椅、公厕等配套服务设施,从而让市民在绿色共享空间里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记者体验的三环路熊猫绿道,是成都的第一条主题绿道。整条绿道绕三环而建,内外全长102公里,融入了熊猫欢乐步道、熊猫特色商业、熊猫科普展示、熊猫萌趣小品、熊猫配套设施、熊猫园林景观等6大主题元素。
成都交投集团三环路熊猫绿道指挥部工作人员张艳告诉记者,熊猫绿道将不仅是一条现代化、高品质的区域级绿道,还是一座以熊猫文化为特色的5.1平方公里环状高品质“城市公园”。
绿色共享理念贯穿始终
小细节最能体现城市共建共享的大心思。
熊猫绿道以完全用绿化带分区的方式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其中,非机动车道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预制件装配而成。记者在熊猫绿道的一处公交站内看到,这里设置了USB充电插孔、多功能饮料自动售猫机,专为共享单车划定的非机动车停放点,还有开放式的母婴区。
张艳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绿道系统的人性化服务体验,三环路熊猫绿道设置了233处服务站,还设置了100余处拥有儿童游戏场地、熊猫羽毛球场等设施的小型运动场地。
天府绿道还串起了绿色出行的交通网络。在计划于2018年春节前全面完工的熊猫绿道处,记者看到全长51公里的双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步道被绿化带完全分割开来,未来可无缝对接45个地铁车站和56个人行过街通道,与周边25个片区社区绿道互联互通。
除熊猫绿道外,成都天府绿道体系还包括作为“三环”中最重要一环的锦城绿道和定位核心“一轴”的锦江绿道。其中,锦城绿道建成后,将形成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和8条一级通风廊道,可对35平方公里基本农田形成保护,人均增绿可达10平方米。锦江绿道沿锦江从都江堰紫坪铺至双流黄龙溪,全长240公里的绿道贯穿整个成都,将构建展现由伏龙开源、古蜀乡愁、千年画卷、创意天府、绿色郊野5大文化主题段组成的“锦江故事卷轴”。
整合绿色空间带动产业发展
串联起原本碎片化、零散化的绿色空间,展示产业、城市生态、人文价值效益--眼下,随着成都天府绿道建设的逐步推进,其带来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以锦城绿道为例,带动城乡融合背后,16个各具主题的特色小镇形成若干个特色产业发展载体;已规划建设的各类文化设施,将带动音乐、文博、设计、动漫等多种文创产业发展,可为城市发展带来10万余就业岗位。自行车赛道、跑步道、各类球场、水上运动设施建设,也为承办国际国内相关生态运动体育赛事奠定了良好基础。正如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高静所言,绿道建设不仅是一个市政工程,更与产业布局紧紧相扣。
城景互动、景业互促。成都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汪小琦表示,天府绿道是成都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的“牵引工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带动相关特色镇、特色园区以及周边的经济单元,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