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来,“都市菜园”这一概念很火,“可食地景”亦是。其中,要论“网红”的,当属郫都区郫筒街道的“可食地景”项目,这一项目已走红全国。
社区居民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实施面积达500余亩 参与居民5947户
郫都区郫筒街道,作为郫都区政府的行政所在地,也是郫都区各项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对暂时待开发建设的土地进行整理,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和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手段,引导社区居民进行开垦种植,把以前城市中难管难看的“疤痕”,变成一道道既靓丽又惠民的“可食地景”,这是一场正在郫都区郫筒街道不断掀起热潮的“田园圆梦”行动。
可食地景,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农园,让农园也变得非常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它的出现缘于人们在种地和维护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
2017年初,郫筒街道开始思考如何将三类地块监管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将居民的田园梦与社区营造相结合,既能打造优美的城市绿化和景观,又能降低待建土地的监管成本,既能满足群众实现田园梦的需求,又能营造温暖、温情、温和的幸福生活共同体。
项目实施初期,郫筒街道主要选择中央商务区及主干道周边节点,在双柏社区、书院社区、伏龙社区、一里桥社区、凉水井社区试点开展可食地景项目,7月份开始逐步推广,在望丛社区、蜀都新邨社区、晨光社区、洪石村实施可食地景项目。同时双柏、书院等三类地块面积少,宋公桥、菠萝等没有三类地块的社区居民也在望丛社区、蜀都新邨实现了自己的“田园梦”。目前项目实施范围共涉及11个社区,实施面积达500余亩,参与居民5947户。
可食地景筹委会头脑风暴制定规则
满足不同人群的社区生活需求:赋予社区公共空间、亲子教育、科普宣传等内涵
那么,整个过程如何实施的?
在前期,除了走访调研,与社区居民充分互动交流,还寻找挖掘包括擅长种植、设计等的专业能人,组成“可食地景智囊团”,集聚群众的智慧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具有社区寓意和特有文化的项目设计规划,形成土地认领责任书、城市菜地公约等项目契约和项目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种植规范、环境卫生、景观效果、进退机制等。
中期,因地制宜根据地块形态及设计规划,将地块划分为若干种植单元,并编号。以各社区为单位面向全体居民发布菜地认领公告,接受有意愿家庭或个人的报名认领,报名分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报名审核通过后签订认领责任书、菜地公约。居民认领地块后,就可以按照项目方案和设计规划下地进行耕种。整体以种植应季蔬菜为主,结合花草种植的衬托点缀,将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美味。
后期,蔬菜成熟之后的使用权由签订了认领责任书的家庭自主决定及负责菜品的去向,可以进行收回、义卖、捐赠、交换等。整个项目过程还将赋予社区公共空间、亲子教育、科普宣传等内涵,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社区生活需求。
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下一步将试点实行垃圾分类
“可食地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书院社区作为首吃“螃蟹”的试验田,社区里的社会组织--旺优公益社团很是“攒劲”,在前期“可食地景”宣传中,旺优公益社团发挥粉丝多,平台广的作用,正面引导居民有序参与,连续20天活跃在群里发言引导,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认识到“可食地景”的重要意义,让社区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后来,“可食地景”结出累累果实,旺优公益负责人就带领20个注册志愿者家庭亲子联动,开展了3场“菜地公益行”活动,得到了社区亲子家庭的认可,也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可食地景”成为社区和谐建设的美好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郫筒街道还通过“微服务”微信公众号,接受全街道居民的咨询和报名,目前公众号关注量达6.5万人,咨询留言1.2万条,报名人数已超800人。
下一步,这一项目将重点从引导居民将种地和日常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制作成有机肥料,试点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