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大城市病” 成都市以社区发展治理为“引”开良方

2017-09-04 10:22:35   四川电视台新闻中心·四川观察

今天上午,成都召开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聚焦成都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特大城市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路子。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会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社区发展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成都有哪些“大城市病”?

一是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过去10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而且预计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有大量人口向成都集聚。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面临教育医疗压力增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二是市民利益日趋多元。

新增人口来源地多元化,各种利益诉求差异明显。随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市民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公平保障、个人权益等。

三是社会发展活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公共资源共享不充分、社会组织发育水平不高等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仍显滞后。

治“大城市病”成都开出什么良方?

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发展治理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既要大胆借鉴国内外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又要认真汲取失败教训,遵循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迈向更高水平。

成都市提出,要处理好科学发展与有效治理、党建引领与融合共治、行政推动与共建共享、城市特色与现代城市、依法治理与文明浸润五方面的关系。要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目标展开“五大行动”。

老旧城区改造行动

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全面改造完成棚户区5.2万户790万平方米、城中村项目88个8357户、老旧院落1584个,使老旧城区功能优化、产业重生、焕发生机。

背街小巷整治行动

重拳铁腕整治背街小巷“乱象”,畅通街区街巷“微循环”,坚守留白增绿的静气。

特色街区创建行动

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街区,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塑造一批川西林盘聚落。

社区服务提升行动

健全社区服务配套设施,优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鼓励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精准服务。

新闻延伸》》

“城乡社区治理”是什么?

对社区居民来说,社区就是左邻右舍、胡同大院,张王李赵遍地刘,低头不见抬头见;对社区工作者而言,社区是穿针引线、编织幸福的‘巧匠‘;专家学者认为,社区如同国家有机体的细胞,国家稳定最终体现为每一个细胞单元的安定团结。

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顽疾能否获得科学有效,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现状如何?

据了解,中国城乡社区治理目前仍然存在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区治理参与机制还不健全,政府部门包办过多,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缺乏长效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缺乏组织化渠道等瓶颈。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社区服务”概念以来,中国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30多年。今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是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引起广泛关注。

这份《意见》,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开创新形势下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城乡社区治理”成都在行动

日前,成都市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新设立的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将作为市委职能部门,主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此举将有效缓解此前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由组织、民政、发改、财政、住建、人社、司法等多个部门分工负责,社区发展治理存在缺乏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等问题。

《四川观察》编辑 彦希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