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火红的八月,走进达州市通川区的各个村落,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直通家家户户、一座座崭新漂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幅乡村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通川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生态、美在人心!
去年底,通川区成功实现19个贫困村“摘帽”18630名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从8.3%降为2.6%。前不久,记者深入通川区部分脱贫“摘帽村”,探寻脱贫攻坚壮举,目睹了山里山外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了干群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豪迈壮举。
修路+通水 让贫困村“舒筋活络”
“村主干道路虽然拉通了,但连接组与组的道路还是高低不平的烂泥路。”
“村民饮用水大都是几户村民联合使用的简易设施自来水,没有蓄水池,又没有消毒,人畜饮水不安全。”
……
1年前,出行难、饮水难等诸多问题制约通川农村发展。“脱贫致富,有路不一定得行,但没有路一定不行!”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交通必须先行,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
说干就干!通川区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全面整合项目资金,并安排本级财政资金2.8亿元,每个贫困村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累计实施交通项目17个,建设里程达186.4公里;整治山坪塘320口、整修渠道75公里、新建蓄水池50口,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00处,50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前凡是遇到下雨天,村里遍地是泥,寸步难行,除非生了重病才进城;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我们早上进城把集赶,下午下地把农活干。 ”通川区磐石镇米田村村民朱开学告诉记者,村上不仅仅修通了道路,还通了公交车,群众出行很方便。
不光靠修路,解决饮水问题也让当地群众受益匪浅,磐石镇谭家沟村张明连说:“过去靠挑水吃,既费时又费力,现在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就流了出来。”
产业+就业 让贫困户家门口“淘金”
近日,在碑庙镇石笋村香葱产业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王治剑 正在地里忙着指导村民们分发并栽种小香葱,“一开始我们都有点质疑,在我们这个山旮旯,能不能发展起规模化的产业,心里真的没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碑庙镇石笋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和村民充分融入其中,达到让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
“现在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活路又轻松,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石笋村五组的郝玉兰之前一直在外打工,今年他加入了合作社,并拿出自家的土地开始学习种香葱。他说:“真没想到收益能有这么好!”
有一份稳定而又工资不错的收入,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是该区在脱贫攻坚路上实施精准到户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村二组的李仕玉曾在深圳一家工厂打工,听说村里发展起了香葱产业合作社,她立即返乡成为合作社的一名成员,一月算下来能领2000元。
目前,该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12万亩,创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个。引导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企业与通川区农村专合社建立供销机制,实现农产品在通川区就地转移转化。创建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户民俗旅游达标户。
教育+引导 让群众知感恩求奋进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碑庙镇石笋村王治明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内,彩电、冰柜、洗衣机等家电齐备,亮堂堂的厨房内干净整洁。当记者问及为啥要免费捐出自家的旧房作为村陈列室时,他说:“这两年,为了村上的发展,各级干部没有少费心,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咱腰包也鼓起来了,我们要懂得感恩,决战脱贫攻坚,我们不出力不得行。”
碑庙镇石笋村公路两旁绿意盎然,粉刷一新的房屋墙壁上绘制的各类“感恩”“诚信”“孝顺”的宣传标语图文并茂,耀人眼目。“每年腊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我们村的‘老人节‘,这一天,我们都要组织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一起座谈,并举行敬老宴。别小看这种形式,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团结了村民、弘扬了美德,村民们脱贫奔康的精气神更足了。”碑庙镇党委书记郭海龙说。
不止石笋村,在通川其它一些村都已借鉴这一好模式,发挥了好效应。江陵镇千宁村则通过农民夜校出台了一套以“二十四孝”和遵纪守法为核心的村规民约、东岳镇凤凰村开展“十星四好户”创建活动,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克服“贫困光荣”、“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充分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高俊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