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部分历史遗迹调查工作
从2014年开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全国各地相关单位的合作下,对全国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进行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工作,首先出炉的是成都范围内三国文化遗址、遗迹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成都46处三国文化遗存,《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也于今日通过本报向公众发布。今日,“蜀汉揽胜--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精选展”将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物区开展。
“此次调查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将载录于各类史料和方志的遗址、遗迹,在现实中加以定位,并且力求厘清其历史和现状的关系,还原真实,从而形成一份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的三国文化点位名录分布数据清单。”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表示,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中心,此次调查厘清了三国文化遗存从历史到如今的现状,对三国文化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三国时期社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侯祠相关人士表示,武侯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展部分历史遗迹调查、资料收集、文物征集工作。从2014年开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各地相关单位的合作下,对全国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址、遗迹,进行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报告1:
黄龙溪得名与刘备称帝有关
据《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报告(成都地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龙溪的得名与刘备称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三国志》《华阳国志》《四川通志》《太平寰宇记》等文献都有记载,刘备称帝前夕的政治舆论之中,出现了黄龙现身于当时武阳县赤水河的吉祥征兆,接着蜀汉政权在黄龙现身的长江村建立纪念庙宇,后发展成现今的黄龙溪场镇。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成都的武担山登上帝位。武担山,据《华阳国志》记载,为古蜀开明王为其宠妃所筑的墓冢,位于现在的青羊区江汉路,从古至今,武担山的位置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至今犹在。在20世纪70年代,武担山曾是成都市区最高点。
相传关羽兵败被杀之后,每逢年节,刘备都要到郊外关羽的衣冠冢与衣冠庙祭扫,每次他都会在现在的洗面桥下马,洗面整冠,所以后人将这里称为洗面桥。
报告2:
诸葛亮家在双流东升街
此次武侯祠博物馆的调查显示,诸葛亮的家在双流,并且就在如今的双流城区。
诸葛亮的旧居被称为“葛陌”,在如今的双流区东升街道星空路南五段,位于牧马山脉末端的江安河畔。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书》中,自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就是指这里,这里以前被称为“葛陌村”,在上个世纪,还曾有一座专门纪念诸葛亮的“八角庙”,此地土地肥沃,自古就适合桑树种植。而距此不远的牧马山,就是诸葛亮屯兵处。
在邛崃市,有一个孔明乡,但这里并不是诸葛亮的家,也是因诸葛亮曾经在此处屯兵而得名,孔明乡现存孔明老街、孔明庙旧址、马刨井等遗迹。
报告3:
张飞墓、关羽衣冠冢是讹传
成都市武侯区桓侯巷,因巷内有传为张飞墓和纪念张飞的桓侯庙而得名。关于张飞墓的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1985年,四川省及成都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对该墓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认定该墓为东晋成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近百件陶器,其人物俑的面貌非常特别,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的面貌颇有相似之处。
与之相邻的衣冠庙,是为纪念关羽所建,庙后据传有关羽的衣冠冢,上个世纪80年代,因城市道路扩建,由四川博物院专家对其进行发掘,该墓冢实为明代的砖室墓。
活动预告:
今日上午10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高级研究员、《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梅铮铮,将在武侯祠广益堂讲述自己到访过的每一处三国遗迹故事。7月21日18:00,三国研究学术大咖方北辰教授,还会在武侯祠香叶轩“武侯夜话”活动中与观众细谈三国文化。
那些三国传说是真的吗?
此次调查,对根植于民间传说的“遗址、遗迹”,尽可能地纳入调查范围。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成都当丞相时,一天到柏条河视察,听说这里年年河水泛滥成灾,于是诸葛亮派了近千名士兵挖河筑堤,筑起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据《成都通史》考证,九里堤的修建,从先秦李冰时期就开始了。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亲自主持了九里堤的大规模营建,不仅为了防洪,也是因为这里距离刘备在武担山附近的皇宫不远,营造蜀汉宫城所需的建材需要从这里运输上岸。2012年,成都市文化局、金牛区人民政府对古堤遗址进行了维修保护。
●龙泉驿区洛带镇,据说是因刘禅的玉带掉入八角井而得名。
调查显示,这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进入正史的记载。这一说法流传甚久,而八角井也成为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古建筑。(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武侯祠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