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17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十九大以来,四川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这十大优秀案例分别是:
第一篇:成都市的《创建“农贷通”平台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成都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农村产权、农业政策、农村金融等各类资源,构建起多种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贷通”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平台入驻金融机构75家,推出各类金融产品719个,累计放款2万多笔、321.58亿元,有效破解了农民群众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在农村金融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篇:泸县的《闲房荒宅变资源 民富村美强支撑》
作为我省首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泸县在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释放出了“生钱、生地、生项目”的改革红利。试点来,泸县农村村民实现跨区居住0.5万人,盘活闲置宅基地2.3万亩,宅基地退出户平均收益4.2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土地收益突破100万元。其探索的宅基地依法取得、分类处置、有偿退出、适度放活和规范监管的创新举措,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公平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可行的实践经验,部分经验做法被吸收写入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
第三篇:广汉市的《创新“四化”举措 培育“四有”农民》
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广汉通过完善遴选机制、创新培育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出台扶持机制,将传统农业从业人员培育成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将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培育成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人才,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广汉田间地头,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体系化、制度化趟出了一条新路子。截至目前,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97人,其中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551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第四篇:三台县的《下好闲置资产盘活棋 巧变“包袱”为“财富”》
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是我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三台县通过摸清“资产底数”、化解“权属难题”、推动“腾笼换鸟”,一批昔日的办公场所、闲置学校等镇村公有资产,通过入股、租赁等方式变成了生产厂房、农产品初加工车间,部分公有资产还充实变成了养老院、幼儿园、便民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为全省“两项改革”后优化资源配置、破解闲置资产“就地撂荒”、推动现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
第五篇:广元市朝天区的《三村联盟活资源 协同发展享红利》
朝天区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选择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大同小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三个村抱团发展,推动三村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谋、成果共享,走出了一条山区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2018年10月三村结盟以来,三村实现产业增收380余万元,群众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第六篇:资中县的《强化多元投入保障 “小血橙”变“大产业”》
资中县围绕做大做强血橙产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在基地建设、品牌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新农业投入方式,提高财政投入精准度、提升金融资本创新度、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度,切实增强了血橙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投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目前,全县资中血橙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41万吨,种植面积与年产量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60%,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等,资中县也被评为“中国血橙之乡”。
第七篇:开江县的《创新“稻田+”产业模式 打造蜀地“鱼米之乡”》
开江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全面助农增收为目的,建设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试验示范区,掀起了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动能。2020年,开江县被纳入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之一。
第八篇:青神县的《全域融合、全面覆盖、全民共享有机结合》
在规划布局上突出“全域融合”。布局沿江特色产业聚集区、东部现代农业林业发展区、西部生态种养循环发展区,全域形成“3大区、9小区”经济区。基础设施上突出“全面覆盖”。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7.8%,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96.2%,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占比100%,自来水、电、天然气全覆盖。公共服务上突出“全民共享”。探索城乡服务一体化保障供给,坚持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小学共同体办学、初高中衔接全部进城,组建“办学共同体”5个,让农村孩子家门口享受一流教育资源。创新“医共体”模式,整合县内13家公立医疗机构,组建青神医院集团,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
第九篇:汉源县《合作、赋能、共享 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新路子》
一是以合作经营聚力,引导小农户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直接推进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了具有山区县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成以汉源花椒、汉源甜樱桃等为主的“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79.3万亩;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完善从生产到销售的纵向产业链条,鼓励成立联合社;高效筛选重点培育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区、分类、分层重点培育打造。二是以数字经济赋能,促进小农户精准融入现代农业价值链 。标准化产业基地数字化管理实现数字物联赋能力、大力实施“电子商务乡村工程”实现数字电商赋能、设立2000万元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和应急转贷资金实现数字金融赋能。三是以共建共享增效,推动小农户有效衔接现代农业利益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多元业态共融、品牌红利共享。
第十篇:巴中市巴州区《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格局》
一是聚焦产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探索产业扶持周转基金由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借款对象由过去的贫困户面向全体农户,支持农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全覆盖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规划建设3个“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推行“大园区+多业主+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等发展模式。二是聚焦生态衔接,推动“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转变。推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探索“产、景、村”融合发展;建立宜居乡村长效机制,出台《聚居点管理办法》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办法》;探索货币安置有偿退出、农户自主开发利用、入股联合经营、使用权流转租赁4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三是推动“党建扶贫”向“组织振兴”转变。将农技、水利、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全区村支部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3%。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