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7》看老中青三代戏骨飙戏,演绎一群普通人的励志情怀

2017-06-21 15:21:04   川报观察

《我的1997》剧照

戏骨飙戏 历史重现

历时75天,北京-佛山-深圳-香港,4座城市,行程3000多公里,500多名演职人员……6月22日,由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联合中央电视台打造的首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荧屏巨制《我的1997》将登陆央视一套。

该剧由王伟民导演,张强编剧。此前公布的剧照和6分钟片花令人震撼,剧中跨越20多年的各色人物先后登场,两代人命运的波动、情感的维系牵动人心,时代特征十足的画面勾起人们满满的回忆。印小天、瑛子、巫刚、陈瑾、刘之冰、高可儿、徐小明(中国香港)、龚慈恩(中国香港)等重量级演员的实力飙戏,更是备受期待。

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一部恢弘大气的史诗巨制

这部剧的时间跨度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全面展现了香港回归前20多年岁月中内地和香港的时代变迁,以主角高建国等一系列的普通人物视角,折射出一代人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生活与情感的起起伏伏,以及他们不屈奋斗的励志故事。

无论是热血激扬的励志创业,还是在时代大潮中艰难跋涉的儿女情怀,该剧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新貌和“一国两制”为香港社会带来的蓬勃生机,正应了导演王伟民那句豪气的开机宣言:“我对这部剧的创作,既要驾驭住历史潮流中的大场面,也要将人物情感塑造得饱满,在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中再现历史的变迁。”

在剧中,人们为改变命运而寻找出路,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或下海闯荡获取新生,与时代发展共同前行;曾经的亲人、爱人、朋友们在分隔多年后再次相逢令人不禁唏嘘……从前期曝光的片花来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各种历史场景还原,更是关注的焦点。比如,在大结局,香港回归的那一幕--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东方之珠”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那一刻,大国小家齐团聚。不少观众在网上看了片花后感叹:“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瞬间就被点燃,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同时,“逃港”“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充满时代记忆的历史名词和场景陆续出现,沧桑巨变,荡气回肠,被业内一致评价为“一部恢弘大气的史诗巨制”。

老中青三代戏骨飙戏

如此大的一部题材,王伟民导演在挑选演员上,也是相当严苛。最终呈现的印小天、瑛子、巫刚、陈瑾、刘之冰、高可儿、徐小明、龚慈恩等组合,堪称强强联手。

厚积薄发的印小天,一改过去的“鲜肉”形象,勇挑大梁,饰演该剧的男主角高建国,流落香港,饱尝人情冷暖,在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不屈精神,在香港闯下了一番事业新天地。同时也见证了香港回归前的重要历史阶段,与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一起成长起来。印小天的演技,在剧中堪称大爆发,受到剧组上下的集体肯定。

印小天曾表示,这是一次遇强则强的宝贵经历,因为在戏中,演他的父母、与他对戏的,正是两位实力派戏骨--巫刚和陈瑾。

军人出身的巫刚,仅仅在片花阶段,就开始“圈粉”了。他所饰演的高致远,历经沧桑磨难,但仍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积极影响着身边的人。无论是气质,还是演技,已经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直言:“《人民的名义》火了达康书记等‘汉东男子天团‘,《我的1997》轮到巫刚老师啦!”而将飞天奖、华表奖、金鸡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众多奖项拿到手软的陈瑾,在剧中塑造的岳芳英,坚强倔强,性格鲜明,浑身是戏。

此外,刘之冰、肖荣生、谭洋等,都是让观众一看就能喊出名字的实力派男演员。值得一提的是,徐小明、龚慈恩这对来自香港的老戏骨,暌违荧屏多年,再战江湖,就选择了《我的1997》。

复古风刮得满屏都是

拍摄之前,王伟民导演就说过:“将把内地两代人心中抹不掉的港式风土街景和怀旧情怀搬上荧屏。”

说到做到,剧组转战3000多公里,分别到北京怀柔、广东佛山、深圳、香港实地取景。单看片花,那复古风刮得满屏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蛤蟆镜、喇叭裤、手提录音机,以及军大衣、棉手套,还有今天都在流行的海魂衫,真是潮爆整条胡同;狭窄逼仄的小胡同里,墙上还残留着没撕掉的标语以及褪色的宣传画;香港街头的灯红酒绿,风情万种的粤语歌曲都得到呈现;剧中在表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路边赫然出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画面扑面而来……总有一处,打动人心,唤醒记忆里无法磨灭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也加入了大量的真实历史事件。比如,“粉碎‘四人帮‘”“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被细腻地贯穿于全剧始终,进一步加强了剧集的真实性,完整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人物】

印小天在《我的1997》中饰演男主角

印小天:有幸经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川报观察记者 杨琳

曾因出演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米阳光》《五星大饭店》等电视剧,印小天便有“阳光男孩”的称号。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到《我的1997》,印小天开始逐渐出演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当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印小天笑称,时机到了,都是缘分。

相比田源,更喜欢高建国

记者:你现在戏路开始发生转变了吗?驾驭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什么困难?

印小天:一方面我年龄也到了,另一方面现在更成熟一些,刚好遇到这一类的题材,各方面都满足吧。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饰演的角色和《我的1997》中有些相似,都是知青,我想这也是缘分吧。接下来,我也接了类似题材的戏,总之拍这些戏也很开心,希望能继续合作。

记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田源和《我的1997》中的高建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印小天:我觉得基本上没有太多相同的地方,虽然整体背景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了,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写到上世纪80年代结束,而《我的1997》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97年,主要体现了内地人到香港人的生存状态,国家强盛,香港回归,老百姓受益的过程。

记者:高建国和田源你更喜欢哪个角色?

印小天:我更喜欢建国。这部戏会更火。

邓丽君的歌很应景

记者:你怎么去拿捏那个时候和现在的差距?

印小天:我尽量从我父母身上和我阅历中去体会,包括从图片、影视、大量的阅读中体会这样的感觉。还会跟徐小明老师交流他们小时候玩什么。我拍每场戏为了有代入感,有时候也听听邓丽君的歌。有一场戏,是安慧在北京结婚了,很悲伤。当时听的是《你怎么说》,那首歌真的很应景。

1997年,我还在读大学,只记得当时看电视,风吹着中国国旗在飘扬,中国军人英姿飒爽。这些画面很深刻,我也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

记者:在你的演艺经历当中也感受到这种变化吗?

印小天:非常深刻。10多年前我在加拿大拍《一米阳光》的时候,那里很多车、品牌我们都看不到的,差距很大。现在我们发展得非常快,我现在去美国、欧洲,感觉到差距越来越小。国家的飞速发展,也让我感到很自豪,我有幸经历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幸运的是,还演了那个时代的故事,而且我演的这个角色其实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话】

青年演员:在重温历史中成长

川报观察记者 杨琳

在《我的1997》中,许多青年演员都有精彩的表演。包括饰演李欣欣和李浩南姐弟的演员高可儿和伍麟凯,其中,高可儿是1990年出生的成都人,伍麟凯是香港人,出生于1989年。

记者:剧中的年代对你们来说是陌生的,你们怎么样把自己代入进去呢?

高可儿:和剧组的其他前辈比起来,我可能缺乏对那个年代的情感和情怀,他们的感动是一回忆起来就会马上有的,而我在拍摄中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随着剧情一点一点推动,一环扣一环,自己的代入感也一点点增加,最后跟着剧情就“演进去”了。虽然之前也演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但这一次难度更大,角色显得更有血有肉。另外,在开拍之前,我专门学习了香港近代史,对拍戏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我自己来说,又重温了一遍历史,很受益。

记者:重温历史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呢?高可儿:1997年香港回归时,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当时觉得解放军好帅,莫名地激动。但到剧组之后,因为剧组很严谨,在开机前大家会读剧本,包括我们的美术还有导演都搜集来很多资料,比如一些绝版的书籍、图片,重温一遍,才体会到,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不仅仅是感官上的,还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记者:在发布会上,看到你在现场做直播。直播对你来说已经是得心应手了吧?

高可儿:不是,其实我今天是专门为了这个发布会学的直播。今天主要是给粉丝们介绍发布会的情况,以及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因为我之前演过一些偶像剧,积累了一些年轻的粉丝,做直播主要是想照顾一些更年轻的粉丝和观众,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这部剧。但是很遗憾今天直播时间太短,粉丝们没看过瘾。

记者:作为一个香港人,“1997”对你而言,是什么样的感受?

伍麟凯:我是1989年出生的,1997年的时候差不多8岁,还不太懂事。拍了这部戏之后,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想起当年香港回归时,听到电视里放的国歌,那种激动的心情被这个剧再次唤醒。

记者:从不太了解,到真正去诠释这个时代的一个角色,你是如何做到的?

伍麟凯:以前因为年纪小,对这方面不太关注。后来年岁渐长,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包括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互动也越来越多,视野就慢慢开阔,用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情。另外,我的角色是内地和香港两条线,好在我的成长背景和内地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我有很多亲戚在内地,关系都很密切,所以对内地的故事并不陌生。

记者:你的普通话是专门为拍戏而练习的吗?伍麟凯:我之前一直在北京念书,我的妈妈是云南昆明人,所以我和妈妈的日常对话也经常讲普通话,在电影学院念书也有学习普通话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