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成都“治水十条”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

2017-06-18 19:51: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今天(1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成都治水十条”新闻发布会。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将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力争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

近日,成都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审定通过了《实施“成都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成都治水十条”),结合河长制管理工作、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就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大关键治理领域,提出了针对性强、治理力度大、实效性高的十条“重量级”举措

为成都贯彻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水务保障。

列清单: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

怎样让成都“告别“黑臭水体,让碧水清流常伴市民身边?据成都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介绍,“成都治水十条”列出了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任务清单。

根据计划,2017年,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郊区(市)县243段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编制,启动工程措施建设。2018年,完成郊区(市)县12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19年,完成郊区(市)县剩余12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20年,开展已治理黑臭水体“回头看”、水质监测、公众评议调查等,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确保治理成果。到2021年,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管,巩固治理成果。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划重点:加快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据悉,成都市环保局在“成都治水十条”中重点工作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2018年底前县级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质预警自动站”。

据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林建良介绍,2016年,全市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但是,我市部分集中式饮用水源还存着保护区未划定、一级保护区内还有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水质自动监测、监控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对饮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为进一步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从2017年至2021年,成都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力度,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质自动站建设。

具体的措施有:

2017年,按照“一源一档”分级分水源地建立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档案;完成龙泉驿区宝狮湖、都江堰市西区自来水厂、第一自来水厂、邛崃市县城自来水厂、金堂县东风自来水厂一级保护区隔离设施设置。完成彭州市龙门山镇沙金河凤鸣湖、温江区寿安镇自来水厂保护区标志标牌设立。完成都江堰市西区自来水厂、金堂县北河和东风自来水厂等水源地应急防护工程设施建设。

2018年,完成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县、蒲江县等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预警自动站建设,实时监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控水源水质变化情况及趋势,为风险防控提供决策信息,成为饮用水安全的预警系统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屏障。

2019年,完成彭州市龙门山镇沙金河凤鸣湖、温江区寿安镇自来水厂视频监控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完成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新津县、简阳市备用水源建设,解决特枯年份水源短缺,周期性断流等水源水量不足问题。

2020年,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2021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附件:“成都治水十条”全文

一、进雨污分流全覆盖,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力度,加快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二、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建设。

三、开展畜禽养殖及屠宰行业专项治理,逐步推进规模畜禽养殖产业有序转移和规范养殖零排放。

四、大力整治洗车场、农贸市场、洗砂场、搅拌站、“小散乱污”、“农家乐”等违法排污行为。

五、加强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2018年底前县级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全部建成水质预警自动站。

六、实施饮水安全保护工程,推进李家岩“第二水源”建设,规划建设“第三水源”。

七、强力整治296段黑臭水体。

八、加强毗河、西江河等7条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

九、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海绵城市。

十、加快完成蓝线规划,拆除河道两岸违法建筑,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四川发布客户端实习记者 黄晶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