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总工程师:996?我们是007!

2021-06-21 09:52:00   四川观察

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正式开航投运,开航投运后,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从2016年5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至今,五年的时间里,数万名建设者投身到了“孕育”神鸟的事业中,关注神鸟展翅腾飞背后的故事,一起来听建设者说。

996?  我们是007!

“很多人说自己是996,但我们做机场项目的是007,我们都是特工出身。”见到中建八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总工程师石鹏时,他这样打趣说道,“一般的项目都是短平快,相当于百米短跑,而机场项目则相当于一个长跑,过程中既要保持速度,也要保持建设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石鹏介绍,整个T1航站楼项目,他和团队一共编制了200多个方案,召开过上百次的讨论会、观摩会。管理人员在施工高峰期每天接打电话近150通,基本上每人手里都会带上一个充电宝,不然手机半天都坚持不了。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下,不少同事甚至累到病倒住进了医院。“但大家都毫无怨言,调整好了又会马上回到岗位,能够为神鸟腾飞尽一份力,在天府机场所有建设者们的心中都是一种荣耀。”

“我参加工作12年了,有10年时间都在参与机场的建设项目,前五年是重庆江北机场T3A航站楼,后五年是成都天府机场T1航站楼。”石鹏回忆,自己已经有4年没能回湖北老家过年,“在9岁女儿的眼中,她还以为我一个机场修了9年,问我是不是还要修到她长大。”

大暴雨+新冠疫情 我们挺过来了

大暴雨、新冠肺炎疫情……神鸟诞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2018年夏天,简阳遭遇了60年不遇的暴雨,整个降雨过程持续80多天,石鹏和他的团队仿佛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年代。“真的是和老天爷抢时间啊,只能趁着雨停的间隙,抽水,施工,有的时候还没做完,水又满了。”为了保证现场正常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不得不轮班值守,与工人一起,连夜抽水,整个雨季,项目部一共投入抽水泵152台,抽水1140万吨,可以填满6032个标准游泳池。此外,项目部还积极与设计院、业主沟通,将肥槽回填材料由素土变更为级配砂石和素混凝土,保证了雨季期间也能正常进行回填施工作业,从而确保了上部结构能按原工期计划正常施工。

克服了暴雨带来的影响,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天府机场也不例外。此时航站楼处于屋面大面积施工阶段,对“人、材、机”的需求,制约着项目建设进度。项目部立即着手编制复工方案、梳理劳动力缺口、盘点物资材料……2月14日,项目顺利通过复工审批,于2月17日正式复工。此后,项目陆续开展“春风行动”点对点接送工人,多方协调紧缺材料,严格执行防疫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进行多专业穿插施工,各项工期得到了保障。

5409根、11万余吨、80万余方、160余万方

整个T1航站楼在建设工程中共完成桩基5409根,总长度相当于绕成都三环一圈;钢筋绑扎11万余吨,相当于“鸟巢”外部钢结构用量的两倍;混凝土浇筑80万余方,相当于能将整个天府广场平均高度抬高近七米;土方开挖160余万方,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堆一座近三百米高的摩天大楼。

“也许这些可能只是没有意义的冰冷数字,但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这些数字就是我们在这里奋战四年多时间的见证。”石鹏说。

四年长跑,全力冲刺,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T1航站楼主体结构还提前了两个月的时间顺利完工,项目获得了国际大奖2项,国家级大奖6项,省部级奖14项。

来时荒无人烟,去时灯火通明。

向所有参与天府机场建设的建设者们致敬!(方浩任 廖遥宇 张杨)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