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创新发展如何“创”?这场发布会给你答案 | 新闻发布会

2021-06-16 16:17:00   四川发布

高端人才吸纳、创新平台打造……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四川怎么干?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了目标和路径,干货满满、亮点纷呈。

6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解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并回答记者提问。四川发布为您梳理──

目标明确:“两个高于”和“一个倍增”

全会提出,经过“十四五”时期努力,我省要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围绕这些目标任务,全会采取定性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对创新发展的核心指标提出了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要求,强调实现“两个高于”和“一个倍增”,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

方向路径:创新发展抓“两头”

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表示,四川创新发展布局的“四梁八柱”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抓“两头”。即: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

对于科技创新“国家队”,我省要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而对于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就是要更好服务四川的高质量发展,为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提供动力支撑。

创新布局:优化五大区域创新布局

唐文金介绍,全会坚持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领创新布局,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逐一明确了全省五大区域推进创新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高端现代产业创新,打造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产业链价值链迈上中高端;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攀西经济区重点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高战略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水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重点强化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发展高原特色产业。

在全域布局基础上,全会突出了成都和绵阳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提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这些重大部署,有利于各地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思路和重点,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先行探索:“川字号”原创改革

这次全会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改革思路和举措,其中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是我们省先行探索的“川字号”原创改革。

据介绍,这项改革重点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意义十分重大。这次全会提出,要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形成更强改革综合效应和更多终端转化成果。

编就好顶层设计,绘好了蓝图。要落到实处,依旧需要各方面支撑,才能使框架下的骨肉鲜活。

那么,我们有哪些支撑呢?

再推一系列政策 “倾囊”只为人才

例如,全会《决定》及其配套政策提出,开展省级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分别增加50个名额,对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建立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和特殊人才直接认定机制,享受省级相关人才计划支持政策;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设立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标准提高至16万元/人,博士后科研项目特别资助扩大到100项。

又如,建强团队,提出“天府峨眉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范围拓展至高校、科研院所,增加10个创新团队名额;“天府青城计划”增设创新团队项目,遴选支持10个创新团队;省级财政给予每个入选团队200万元至500万元资助,团队所在市县和依托单位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团队给予持续的项目资金支持。

对于高校、院所和企业等用人主体也提出了激励政策。在川用人单位每培养或新增全职引进一名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

将重点布局这三类创新平台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目前,国家在我省布局有这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部分已经建成,部分正在加快建设。目前,有的大设施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比如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发现了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等。对于战略科技创新平台这样的“国之重器”,我省将充分发挥在川战略科技力量优势,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建设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建国家实验室,有力支撑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省发改委副主任杨昕介绍,四川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一项牵引性工作,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功能服务三类平台。聚焦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我省将统筹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中试平台等。还将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国际合作等领域,加快建设功能强大、配套完备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