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矛盾化解在公庭之外 为何四川2020年民商事案件能调解、撤诉过半?

2021-06-09 07:4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官司缠身”、“惹上官司”,这些词语或多或少表明,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没有人主观意愿上想“打官司”。那么,对于发生利害冲突的双方来说,是否只有闹上法庭争论辩白,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呢?

记者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获悉,2020年,全省法院民商事一审案件调解、撤诉34.3万余件,调撤率55.3%。这意味着,有超过半数的民商事一审案件“握手言和”在法庭之外。“2020年全省立案量首次实现下降,较之2019年下降了2.6%。”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止纠纷于法庭之外 同时节约司法资源

四川探索“诉源治理” 

变化由何而生?这归功于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通过对诉讼当事人开展诉讼心理、诉讼常识和解纷方式辅导,引导当事人选择合适的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从而减少大量原本可被调解的纠纷诉至法院。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是群众法律意识提高的表现,同时也面临着诉讼量激增,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现实问题。“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如果把矛盾纠纷比做疾病,“诉源治理”便是从诉讼的源头开始介入治疗,调解处理。既能让大量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外、化解在诉前,又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

“诉源治理”的由来是什么?2016年,四川成都中院率先开展“诉源治理”创新实践。2018年1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将“诉源治理”由法院主推上升为党政主抓。经过四年探索完善,2020年5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诉源治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推广实施。

“无诉社区”、“诉源治理示范村”…

多地交出优秀答卷

经过几年探索,四川“调解”成绩如何?在成都大邑县,“无讼社区”正成为现实。记者了解到,大邑县所有乡镇(街道)、社区都设立了“无讼社区”工作站,实现县域全覆盖。2021年1-4月,全县多元解纷力量化解矛盾纠纷4674件,调解成功4618件,调解成功率98.8%,司法确认195件。

大邑县人民法院安仁法庭诉讼服务站的吴德勇是全国调解模范。他告诉记者,14个月来经他调解的纠纷就达到186件。“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赡养类案件。”吴德勇说,2020年9月21日,一个拥有5名子女的90多岁老人因为只有1个女儿履行赡养义务,欲将其余4子女告上法庭。吴德勇介入诉前调解,原本,该类事件超过20个工作日未调解成功,表示此事难调,将进入诉讼程序。但他一直不愿放弃,“法槌只会将亲情拉得更远。”经过60余天的努力,反复走访、做工作、讲法律、说人情,终于成功将赡养义务进行了双方无疑问的划分,避免了一家人对薄公堂,覆水难收。

在全省、全国推广的还有多元解纷的“眉山经验”,这也被中央改革办选编为十八大以来改革成功30大案例之一。据了解,眉山通过法官送法进村、企、校加强法治宣传;对民商事、“万人成讼率”等可量化指标进行考评;建设120个“诉源治理示范村”;在全市建立泡菜、茶业、医疗、物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性和专业性调解组织;法院建立诉前调解队伍等多种方式,健全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将矛盾扼杀在萌芽中。

记者了解到,自提出“诉源治理”工作思路,全省各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完善“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诉非衔接”等机制,推动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专业调解及社会调解多元联动解纷模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