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对外开放发生的八个方面的积极变化揭秘

2017-05-23 20:31:17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站高谋远,准确把握全球开放大势和四川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全省对外开放发生了八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NO1: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成为巴蜀大地愈唱愈响的时代强音

出台《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的意见》,稳步推进企业、产业、城市、人才“四个国际化”,对标先进突出高端合作。制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意见“29条”,出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专项改革方案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8条措施,外资准入全面进入“备案+审批”时代;创新内外市场联动拓展机制,市场拓展“三大活动”有力促进了“川货出川”;成立川商总会,建立川商返乡兴业基金;深入推进“三互”大通关建设和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一体化与多式联运加快突破。开放领域一批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重大改革方案顺利实施,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深化全方位开放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成为巴蜀大地愈唱愈响的时代强音,深刻改变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加快重塑了西部内陆地区乃至全国区域竞争的版图,为四川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开辟外部发展空间、催生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新台阶并步入转型发展快车道,提供了强大动能和坚实支撑。

NO2: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

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1家

推进外贸优进优出“三大工程”,外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外向型产业蓬勃发展、外贸业态加快创新。外贸备案企业突破2万家、实绩企业4100多家,进出口产品超过6000种,境外贸易投资网点近700个,全省货物进出口2014年达到4312亿元的历史峰值,2016年在国际大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实现进出口3257.6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分别达到74.8%和61%,建成14个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6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2016年服务贸易近1000亿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2.2%,超过全国4.3百分点。成都市获批国家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累计审批外商投资企业1.1万多家,实际到位外资777.4亿美元,来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1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32家、居中西部第一;利用外资结构趋好,2016年单个外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超过1300万美元,同比增长45.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优势产业、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近五年来,累计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83.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3.6亿美元,保持全国前五位水平;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NO3:“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

首个海外投融资平台正式成立

制定《四川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实施“一带一路”“251行动计划”,推进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组织开展“千企行丝路”活动,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由点及面、成果超出预期。编制《四川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年度蓝皮书,目前我省对“20个重点沿线国家”出口占比达到81.1%,对一些沿线国家出口成倍增长。建立省级“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储备项目约130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首批60个、投资1400亿元的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储备库,首个海外投融资平台正式成立。我省2/3的对外工程承包和新增境外投资布局沿线国家。川灯耀丝路、新华文轩版权贸易等引领四川文化走出去影响力不断扩大。成都天翔、天齐锂业、科伦药业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NO4:区域合作全面深化

吸引来自泛珠区域资金占同期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近30%

共同争取泛珠三角、成渝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四川省长江经济带规划》《长江上游开发开放重大平台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强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的产业、市场等重点领域合作。四川与广东、浙江、重庆等省际合作成效显著,川渝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沿江港口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与贵州、云南等建立区域合作协商机制。抓住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机遇,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海关、检验检疫监管创新制度32项,分别建成“全域通”、“川检通”体系,海关实现全国区域通关一体化,检验检疫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积极拓展与泛珠各省区的合作交流,全方位落实泛珠合作各类议定事项,泛珠区域已成为我省主要投资来源地,吸引来自泛珠区域资金占同期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近30%。加强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推动CEPA和ECFA机制落地落实,香港成为四川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和重要的贸易伙伴。

NO5:投资促进取得重大突破

西部首家“侨梦苑”落户成都

成功举办央企入川、民企入川、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世界华商大会、西部国际投资大会、川商返乡发展大会、科博会等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签约额累计5.6万亿元。坚持稳量提质、招大引强,过去五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4万亿元。成功引进神龙汽车、吉利新能源汽车、中国电子新型显示器生产线、中国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英特尔“骏马”、京东方6代线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12家中央企业、4所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机制。西博会已成功举办16届,专业馆数量和面积居全国十大机制性展会之首,成为西部合作、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的重要窗口;海科会成功举办5届,促成910名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与省内近300家院校、企业签订协议,引进高新科技合作项目180个,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引才引智平台,西部首家“侨梦苑”落户成都。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财富》全球论坛、欧美同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峰会、四川全球推介等重要国际性展会、论坛的承办举办,对外展现了开放四川、创新四川的良好形象。我省会展业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7位。

NO6: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

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218对 稳居中西部前列

加强省领导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层互访,推动与境外有关方面签署协议111个。中美省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签订“2+2”低碳合作机制,第四届科博会美国作为主宾国,发布“绵阳行动计划”,成为近年来全国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省州合作范例,美国加州中心落户成都,四川中美省州合作经验在全国交流。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签署6个政府间合作协议、5个企业间合作项目,总金额16亿美元。捷克四川中心设立,德国北威州中心、中捷克州驻成都经贸办事处成立。举办首届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发展、中国-中亚合作、中德经济合作、川欧合作等系列论坛。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持续举办“文化中国•锦绣四川”欧洲行、美洲行等活动,组织“中华美食”、“文化四川”中医、厨师、文艺小分队分赴20多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塑造外国主流媒体、外国领团、海外华文媒体藏区行等涉藏外宣品牌;选派近百名优秀教师到海外华文学校任教,累计培训海外华校校长、教师1200余人次;举办20期“中华文化大乐园”等夏(冬)令营活动,参营海外学员3000多人次。加强旅游合作,“大熊猫、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四大品牌逐步走向世界,2016年入境游人数突破305万人次,承办国际性赛事21项。积极促进金融领域开放合作,我省外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数量居中西部第一;深化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已累计归集境内外资金近400亿美元。目前,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218对,稳居中西部前列。在川设领国家增至16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个,尼泊尔、奥地利已正式提出在川设领。共接待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前首相卡梅伦等外宾团组600余批7000余人。

NO7:开放合作载体迅速拓展

四川成为对德合作先行省  创新了“平台+园区”“政府+机构+企业”合作模式

成功获批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成都+川南临港片区”的空间布局,争取到投资贸易、金融创新、营商环境、协同开放等领域159项具有特色的改革试点任务。8个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发展,占全省GDP的9.1%、税收收入的19.1%,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7个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把双向合作园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中德合作平台成功落地,四川成为对德合作先行省,创新了“平台+园区”“政府+机构+企业”合作模式,促进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全面合作;中法成都生态园高水平拓展同法国及欧盟的交流合作,苏伊士环能、标致雪铁龙佛吉亚等30多家法国企业入驻;中韩创新创业园加强同韩国“创造型经济”在创新、智能制造、高端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新川创新科技园已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额180亿。中白工业园、捷克宁布尔克工业园、楚瓦什四川农业合作园等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务实推进。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遂宁台商工业园等5个涉台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形成10大省级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建立起27个国家级和36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香港等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8个商务(投促)代表处。在近50个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侨务工作基地,海外川籍侨团发展到50余个。

NO8:对外经济走廊初步形成

去年成都始发中欧班列完成450列 跃居全国中欧班列首位

以公、铁、空、水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全面畅通进出川大通道建设,着力打造东中西互济、海陆空统筹的对外经济走廊。公路运输网络日趋完善,出川公路达17条,以成都为中心的省际货运专线达380多条,实现对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覆盖。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拓展,规划建设“出川十大铁路”,实施“蓉欧+”战略,2016年成都始发中欧班列完成450列,跃居全国中欧班列首位,实现“天天有班列”,中亚班列稳定开行50列。成都双流机场已开通国际航线95条,通航城市78个,2016年出入境496万人次,跻身全球50大繁忙机场行列,国家级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和航空第四城地位进一步巩固,天府国际机场全面开工建设,编制实施临空经济区规划纲要。境内长江航道等级提升,内河航运“四江六港”扎实推进,泸州港、宜宾港开通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近洋航线,实现通江达海,以泸州为中心的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每周稳定开行10列。口岸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都空港、成都铁路、泸州港、宜宾港4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运营;九寨黄龙机场、泸州港等四个项目列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泸州、宜宾水运口岸成功获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成都铁路口岸获批进口整车和肉类指定口岸,成都双流航空口岸获批进口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水果、种苗指定口岸,目前全省各类进境产品指定口岸达8个。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