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我种了4亩多枇杷,丰产的时候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一般情况下每亩收入5000多元没问题。现在已经卖了几千元了,效果还可以!”近日,记者来到乐山犍为县舞雩镇大湾村2组村民王启利家时,他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忙着和商家对接,销售周围村民的枇杷。“农闲时,我要带领周围村民外出务工,采摘枇杷时立马回来干。到现在,已经收枇杷五六天了,每天收1000多斤,装箱卖每斤可以卖25元。”
在王启利家,正在忙碌的还有大湾村2组精准扶贫户王成方和2组村民黄树琼、杨小容,他们正在分级选果装箱,打算把自己的枇杷“嫁”到远方,脸上洋溢着甜蜜而幸福的笑容。
王启利只是大湾村产业发展获利的一个切片。近年来,大湾村采用“党建引领+”的模式,“+”的内容涵盖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等方面,瞄准农业精准施策,在“农”字上精准发力,在土地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把农业做活、做深、做透,推进农业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让一方水土能够养活一方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让百姓日子真正富裕起来。
党建引领 党员干部齐上阵 农村成希望沃野
大湾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961户2549人,面积8平方公里。近年来,大湾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省生态文明村”“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由山高人穷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成功感迅速攀升。大湾村能够“弯道加速”、逆风飞翔、破茧成蝶的原因何在?制胜法宝是什么?党建引领,党员干部齐上阵,示范和榜样作用发挥到淋漓致尽,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让农村成为希望沃野。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喜欢摸着石头过河,如何突破他们思想不开化、不奋进、不苦干的问题?村干部和党员们认为,必须自己先干,干出成绩,让老百姓跟着干,共同谱写致富新篇章。要想富先修路,1992年,肖占国、肖占军、杨政田、朱开富等老党员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村民修通了石马关到村委会的公路,为产业发展夯基固本;农民致富产业先行,他们几个老党员于1985年从龙泉驿引进三株枇杷树,开始自繁种植,为全村2001年开始全面、全域种植枇杷打下基础。在老党员的感召下,近年来,3组村民、新党员黄世兵种植了20多亩葡萄已投产,王志种植了10多亩猕猴桃初见成效,窦瑞超种植了葡萄12亩已投产;4组村民周生山种植了茶叶6亩多、枇杷6亩多、李子4亩多、葡萄2亩多,年收入五六万没问题。
心动不如行动,千说万说不如实干,再牛的编剧都写不完、写不好全村产业发展的故事。大湾村党支部加强阵地建设,积极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好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村两委干部改变思路,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扶“物”到扶“智”,搞好前端技术指导,提供后端产品销售,积极推进点对点帮扶指导,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党支部书记杜刚带头种植了桃树和李子树30亩、茉莉花170多亩,帮扶7组村民罗富贵、5组村民李德云发展茉莉花150多亩;乡村振兴专干肖建军自己种植了葡萄3亩、茶叶35亩,指导2组村民肖斗兵种植了枇杷20多亩,初见成效;3组党员窦瑞超帮扶同组村民万明珠、纪德平、万琼、纪德军种植葡萄……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他们村干部以前是客人,现在经常到我家来,家里的狗都不咬他们了,成了主人了。真是谢谢他们,我已经脱贫了! ”2组村民、精准扶贫户肖占海在村两委干部的指引下,发展了枇杷种植和养殖业,好日子指日可待。
基础先行 先进设施来帮忙 农业成争宠行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昔日大湾村的景象。而今,宽敞的水泥路在山间盘旋,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瓜果飘香,沁人心脾,一幅美丽的新村美景扑面而来,令人陶醉。基础设施大改善,先进农业设施落地生成,外出打工的“候鸟”返乡创业,乐于农业、安于农业,让农业成为当地百姓喜欢的职业。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保障。目前,全村电网第三次升级改造已经完成,农民全力支持,没有一起阻工事件发生。全村天然气、自来水全覆盖,入户路完成率达到98%。村两委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全村40多公里道路全部硬化,修建好提灌站2座、蓄水池50多口、山坪塘9口、石河堰6道,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力农业。今年,大湾村枇杷产量虽然减产,但是减产并没有减收,价格比去年每斤还贵3元,因为有良好的品质和卖相。该村一直秉承“生态优先、生态发展”的理念,改良土地,让土地适合种植水果,生产出高质量的绿色无公害产品。
目前,全村种植枇杷1500多亩、茶叶3500多亩、葡萄200多亩、猕猴桃150多亩、李子300多亩、桃子150多亩、茉莉花300多亩、苦笋1200多亩,呈现产业多元化、多种经营、致富“多条腿”走路模式。种植大户纷纷涌现,全村枇杷种植大户30户以上,茶叶种植大户50户以上,葡萄种植大户10多户。
“虽然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小,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是根本。一定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坚持‘弯刀不行用斧头’的原则。现在我们走‘山上种茶、山下种花种果’的新模式,未来前景可期。”该村乡村振兴专干肖建军表示。
思维嬗变 弄女融合添后劲 农民成时髦职业
尝到了发展农业带来的甜头后,如何乘势而上,如何增加发展后劲?大湾村干群在思考,在酝酿。未来,他们将依托洪昌园林有限公司,结合自身产业优势,走农旅深度融合之路,建亲子乐园、农耕博物馆,打造古寨观光农业,确保一年四季有花看、一年四季有水果、一年四季有耍头,让犍为的“北大门”大湾村熠熠生辉。
“好酒害怕巷子深,好女也愁嫁”。营销造势,借鸡生蛋,助推全村阔步前进至关重要。借“2017年和2018年茶叶、枇杷采摘节”的东风,以活动为载体,提高了知名度、影响力、吸附力,宣传了全村的绿色生态农产品,让农民的产品变成了商品,并从中获利。
“‘五一’到端午节枇杷、李子、桃子、葡萄大量成熟了,来大湾村来的人最多,每天至少上百人,我完全搞不赢接待。幸好村干部们帮忙组织义务交通劝导,还来帮忙招呼客人,真是太好了!”农家乐业主张秉容说。
“我们大湾村以党建为引领,现已发展枇杷1500多亩、茶叶3000多亩,猕猴桃、葡萄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村将依托‘美丽乡村项目’,走实、走好农旅融合道路,发展观光农业,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促进乡村振兴。”谈起未来发展,大湾村党支部书记杜刚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到“枇杷之村”大湾村采访,踏上这片有温度的土地,呼吸着带有泥土味的空气。进村入户,我们和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亲密接触,感动颇多:感动村容村貌的清新、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党员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干劲、村民们奋进的精神面貌,深深明白了“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道理。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万家灯火,百姓忧乐。为了这片山水,为了乡愁,当地党员干部在担当,在尽责,在付出,在奉献。“5+2”“白+黑”是工作常态,他们没有懒政、庸政,更没有推诿,而是殚精竭虑,舍我其谁。反之,在其位不谋政、不谋事者,总是把自己承担的工作推诿,把责任和义务“馈赠”给别人,难道不汗颜吗?情何以堪呢?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呢?
当我们离开大湾村时,太阳拨开云雾出来了。此时,阳光普照大地,金光闪耀,耀眼夺目,正如大湾村的未来。(姚理强 焦露 李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