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能就业” 更能“就好业” 四川职业教育改革获教育部点赞

2021-04-20 18:3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020年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直面问题:学生不了解生产一线,教师不熟悉行业最新应用技术,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不高,部分中职学校“小、散、弱”等,紧密结合四川实际,实施六个方面17项政策举措。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将四川省列为2020年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拟予激励支持省(区、市)名单的公示,这标志着对四川职业教育' 转型升级”道路探索的充分肯定。

2020年新增5所高职学校,高职就业率87.39%、中职就业率95.75%,新增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紧缺专业491个,32.28万名学生参加91个“1+X”证书试点、试点规模居全国第一……

不仅“能就业”、更能“就好业”。

对于职业教育,不再是“低人一等”的旧思想,正逐渐转变为“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观念。

“能就业”:十一年,累计培养民族地区“9+3”计划学生9.34万人

“一人升学、一家稳定、一人就业、全户脱贫。”过去10年,这样的现象在四川藏区、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屡见不鲜。

2009年,我省率先启动实施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2014年扩大到大小凉山彝区。

通过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三年中等职业教育,十一年来,累计招收学生10.56万人。

在凉山州喜德县尼波镇尼波村,村民阿西伍尼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不仅脱了贫,最让他骄傲的,还是几个孩子都在上学。其中,老二通过“9+3”免费教育计划,正就读四川省档案学校。“到内地读中职学校,自己不用交一分钱,还能领补贴,以后他们的日子肯定比我们更好了。”想着自家孩子的未来,阿西伍尼喜不自禁。

据了解,和阿西伍尼情况相似的“9+3”计划生源中来自民族地区基层农牧家庭子女占90%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占17%以上,覆盖了我省全部深度贫困县所在乡镇和行政村。

据统计,入学前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占80.3%,就业后学生个人年总收入3万元以上的占毕业生总数的64.4%,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奔康。

此外,四川还创新实施“9+3”毕业生单独招生考试、“9+3”高职单招专项计划、深度贫困县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试点和藏区高中起点“1+2”高职教育试点等模式,让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孩子圆了大学梦。

2016年以来,全省高职院校招收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29.16万人,贫困生就业起薪由2016年的2500余元提高到3070元,提高近20%。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的方式,每年为深度贫困县免费培养1000名紧缺专业应用型本科生,面向深度贫困县考生招录并免费培养2500名专科高职学生。

“就好业”:产教融合描好市场需求“路线图”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是落实好实践教育的关键途径。

学生不了解生产一线,教师不熟悉行业最新应用技术,出现学校教的与技术前沿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践行就业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握好职业教育对接市场岗位需求的“路线图”,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优化师资配备、开发或更新专业课程教材,带动专业质量提升。

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引导企业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参与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产业急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学校牵手企业,教学内容与企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挂上了钩。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接合作企业,先后联合共建了“5G+AIoT智慧应用产业学院”“中国通服四川学院”“新华物业智慧学院”“华为ICT学院”“国际ICT产业学院”“智慧交通管理大数据现代产业学院”等一系列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开展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行业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1000余人。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建筑业发展趋势,整合行业、企业、学校需求,与相关企业共建一系列产业学院,采取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人才培养高度契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行业骨干企业就业率在50%以上。

在全省159所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持续深化“双元”育人模式,覆盖学生10万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

而对于过去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系统性的融合机制,产教融合出现人财物落实不到位、产业需求不明确等一系列实践困境,四川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教育、经信、财政、科技四部门联动发力,省级教育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建设,省级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合作企业发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打破部门壁垒,2020年首批面向“5+1”现代工业重点急需领域立项15个,已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吸引各类资金投入23亿元。

此外,四川还探索构建多主体、跨区域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全省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联盟)89个,参与集团的各类学校609所、企业共1523家(规模以上892家),各级政府部门246个、各类行业组织255个、科研机构67个、其他组织180个。集团内共享实习实训设备资产总值182.81亿元,集团内企业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总数8.31亿元,校企联合开展科研项目3793个,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1.75亿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