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4月15日,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总结会在成都召开。会上通报,全省共普查出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万余处,旅游资源24.5万余处(其中新发现新认定6.5万余处;评定五级旅游资源1864处,四级旅游资源5250处)。
据悉,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自2019年1月启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共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组织了4.8万余人的专业队伍,历时两年,对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双普查”。
总结提炼形成了“五维合一”系列普查成果(标准维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体系》、工作维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手册》、文本成果维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成果运用维度—《四川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指南》和资源大数据维度—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平台),为编制“十四五”文旅规划,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夯实了发展基础。
四川作为全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创新方式,在全国首创率先同步开展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双普查”;创新标准,根据四川实际,编制了全省普查标准体系和工作规程;创新路径,从“部门协作”到“三级联动”、从“普调结合”到“三审两定”,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作路径;创新成果,编制形成了“五维合一”成果体系,圆满完成了文化和旅游部的试点任务。“四川样板”的经验和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为全国文旅资源普查提供了技术标准、工作路径、组织模式、成果运用和普查示范,贡献了“四川力量”。
会议要求,要充分运用普查成果,强化资源研究,加大资源宣传,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资源的有序开展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要招引落地一批引领性支撑性重大文旅项目,培育一批高品质大景区、大度假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编制好“十四五”文旅发展重大系列规划,优化“一核五带”布局,培育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等“十大”文旅精品和长征红色旅游走廊、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走廊“四大”文旅走廊,加快形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体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