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亲自颁奖 四川唯一的领奖代表是他!

2021-02-25 10:55:00   四川观察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现场,来自全国脱贫攻坚领域的10名个人和10个集体因工作贡献重大,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成功入围该奖项,这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作为获奖代表,上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颁奖。“这份荣誉属于三河村的每一个人!”李凯激动地说,未来,唯有扎实做好三河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砥砺奋进,才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不过,三河村,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究竟是如何成功拔掉“穷根”的?脱贫攻坚的背后,又有着哪些感人至深的奋进故事?

改变:从那一天开始

2018年2月11日,是三河村永远铭记的日子。

山高路远,千里迢迢。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把党的十九大之后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放在了凉山,并专程来到这里,和干部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起谋划精准脱贫之策。

(三河村旧址)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三河村处于大凉山腹地,平均海拔25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长期以来,村里90%的村民住在简陋的低矮土坯房里,保持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解决住房安全和交通出行问题,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的当务之急。

2018年4月27日,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开建。黄梁黑瓦、雕花木窗、横拉玻璃窗……一排排极具彝族风情的住宅拔地而起,319户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不仅如此,三河村也在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国道G348线至乡政府9.6公里公路,2019年开春动工改造,通村柏油路和20.3公里通组环形入户道路相继建成,村民出行难的困境逐一得到解决。

而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干部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搞好“五个一”:养殖一头牛、一头猪、一群鸡,人均种植一亩马铃薯、一片花椒园。“我们还在组织贫困户养殖西门塔尔牛,两年多就见效,一头能卖一万元!”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告诉记者,目前,三河村的云木香种植和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村里还计划发展经济果林,既能给村民增加收入,还能为蜜蜂带来花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总书记的感召和激励下,三河村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苦干实干,创造了“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1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1245元”的奇迹。

2020年10月,三河村整村脱贫退出,积压了千百年的贫困堡垒被三河村彻底攻下。

腾飞:三河村演绎脱贫奇迹

脱贫,并不是三河村的终点。

为了让当地群众继续奋进,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三河村将“励志教育”贯穿发展始终,多次邀请吉木子洛、吉好也求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家的故事,讲述这些年家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勉励大家感恩奋进。

“总书记来到我家,了解了我家的情况,拍拍我的手,安慰我说,你很了不起,虽然家里遇到不幸,但勇敢地挑起生活的担子,把孙子孙女抚养成人。你要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每每说到此处,老阿妈吉木子洛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如今,吉木子洛的孙女惹列日作幼师毕业后,已成为三河村的一名幼教老师,孙子惹列友聪正在绵阳市第二中学读初三,女婿洛古次火在村里的工地上打工,每天能挣150元。2020年,吉木子洛家的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9000多元。

而早已搬进新房的吉好也求,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夜校,他学会了砌砖技术,这两年在村里的建筑工地上务工,每天能有25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里养牛、养鸡和经营小卖部的收入,2020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5532元。

为了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河村还探索出了“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短期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中期发展特色种植,长期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目前,三河村已入选四川省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被增补为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长征干部学院实践教学点之一。2020年,在受疫情影响和尚未开放的状态下,依然实现了接待量上万。

“我们将立足三河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无缝对接乡村振兴大业。”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表示,下一步,三河村还打造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建设民宿酒店、商铺、彝家乐等经营设施,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