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夹江:新场“变形记”

2021-01-14 11:1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茶乡人家,新场新颜。2020年,乐山夹江县新场镇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兴产业增活力,美环境聚人心”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绘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丽画卷。

党建引领

党员变身“环境网格员”‌

“门前的这段路一直坑坑洼洼的,给党员旦均友打了一个电话就喊人来解决了。”红旗社区居民李忠云感慨道。这并不稀奇,红旗社区的人居环境实行网格化,党员成为网格员,一段路一栋楼或者一个花园都由党员承包,遇到问题,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目前,新场镇13个村(社区)全部实行了“党员包户”“党员护园”“党员护路”机制,通过党员联户结对,发挥党员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2020年以来,新场镇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立镇党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镇党政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和村(社区)书记负责制。实施建强村级战斗堡垒、全域党建质量提升、党员“细胞激活”、“领头雁”培育、“蓄水池”计划、“党建引领助推中心工作”六大行动,通过“坝坝会”“党员大会”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扫黑除恶、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五个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

产业兴旺

泽泻变身“致富金疙瘩”‌

隆冬时节,新场镇团结村的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忙着采收一种名为泽泻的中药材。水稻收割后,他们在稻田里重新蓄水,种植泽泻,这种“水稻 中药材”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团结村泽泻种植面积有300余亩,总产量11.55万斤,产值1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让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团结村的薛大姐,家有4亩土地,想种却没有劳力,便流转了出去。“每年直接领流转费,还可以在农场打工,收入有了保障,日子越过越好。”薛大姐说。

针对农村“闲置土地多,年轻劳力少”的问题,新场镇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家庭农场/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仅海滨农场就流转土地2200余亩,涉及9个村,22个社1200户农户。农场自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1500万公斤、中药材(泽泻)50万公斤,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1500万元,累计向农民发放务工报酬700余万元。

围绕产业兴旺,新场镇在切实做强高端陶瓷和新材料等工业优势产业基础上,着力发展茶叶、粮油、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方式,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发展茶叶种植5.4万余亩、粮油7.5万亩,年出栏生猪47000头、鸡蛋9000吨,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夹江县新场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区域品牌 企业品牌 产业品牌”战略,成功培育天福茶叶、洪椿茶叶、绿山针茶叶、土门泡菜等名牌产品28个,全镇农业总产值达9.35亿元,同比增长5%,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生态宜居

‌小镇变身幸福“新家园”

“东风吹来满眼春,蓝花楹下产业兴”,从成乐高速连接线上的这座牌坊进入,风格各异的文化石,远处川西民居,四季常青的花木园,仿佛置身于一幅幸福画卷。多年以前,东风村还是一个穷困闭塞的落后村。近年来,东风村以提升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实施党员干部联户结对,带动老百姓开展家门口的创卫行动,全民动员,人人参与,村民小区签订门前三包清脏治乱;建立三大垃圾分类处理站,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东风村的李大爷说:“自从搞乡村振兴以来,我们路变干净了,到处都是花花草草,每天都要出来转耍,日子过得很舒心。”

东风村只是新场镇生态宜居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场镇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动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粪污、农业废弃物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厕所革命,实现厕污共治,培养村民清洁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覆盖率100%。‌

张晓萍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举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