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 四川已有60.7万户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

2020-12-17 16:00: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以前打工的一大半收入都要交房租,现在公租房的租金很低,一下了减轻了生活压力,提高了生活水平。”四川南充进城务工人员何绍强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在四川省,像何绍强一家申请到公租房的进城务工人员还有很多。12月17日,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十三五期间,四川省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用“两清单、两机制”抓好公租房管理。

建立保障房源和保障对象“两清单” 实现“人—房”精准匹配

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建立保障性住房房源和保障对象清单,摸清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借助住房保障信息平台,将全省保障性房源信息和保障对象人员信息实施信息化管理,实现“人—房”精准匹配,一套一档。

通过住房保障系统精准筛查、智能推荐、自动匹配,对接保障对象身份状况、就业、家庭人口变化等不同需求,进一步优化房屋、楼层的合理配置,实现保障对象清晰明确、保障能力基本稳定。像何绍强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是纳入第三类保障对象进行了保障。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有60.7万户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累计近37.8万户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

建立动态调整和审核监管“两机制” 激活住房保障效率

同时,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各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保障性住房存量、保障对象轮候退出数量、租赁补贴和实物保障的比例、市场租金变化情况等指标,动态调整保障对象准入条件和标准。

建立进入退出审核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精简现有住房保障申请、准入、复查、退出等审核程序和机制,引入房源的“源头活水”,公租房使用进行良性循环,让保障对象“能进能出”。

通过“两机制”,四川省紧扣群众住房需求,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扩大保障覆盖面,将新就业大学生等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保障范围。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累计保障农民工158276户。2020年,全省共新增保障家庭4.2万户,其中“新市民”群众就达到了3.9万户。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